西藏高海拔地区牦牛繁殖障碍的病因调查与防控措施
贡嘎次仁
曲水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850000
引言
在青藏高原广袤的牧区,牦牛作为维系牧民生计与生态平衡的核心家畜,其生产性能直接关系到区域畜牧业的稳定与牧民的经济收益。西藏高海拔地区普遍海拔超过4000 米,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植被生长周期短,自然条件严酷,对牦牛的生理机能尤其是生殖系统构成严峻挑战。
一、高海拔环境对牦牛生殖生理的多重胁迫机制
(一)低氧与低温环境对内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
西藏高海拔地区常年处于低氧状态,大气氧分压显著低于平原地区,导致牦牛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环境。这种持续性低氧刺激不仅影响能量代谢效率,更直接干扰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HPG 轴)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低氧条件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脉冲式分泌频率降低,进而导致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激素(FSH)与黄体生成素(LH)水平下降,直接影响卵巢卵泡发育与排卵过程。
(二)光照周期与季节性营养波动的协同影响
高海拔地区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显著,且日照时长随季节变化剧烈。牦牛作为季节性繁殖动物,其发情与配种活动高度依赖于光周期变化所引发的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节律。在西藏牧区,春季日照逐渐延长,褪黑激素水平下降,通常触发发情启动;然而,由于春季草场返青时间受积雪融化影响存在较大年际波动,导致营养供给与光周期信号不同步,造成内分泌紊乱。更为关键的是,牧区饲草资源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冷季(11 月至次年 4 月)天然草场枯草期长,粗蛋白与可消化能含量急剧下降,牦牛长期处于营养负平衡状态。营养缺乏直接影响胆固醇合成,而胆固醇是性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其不足将导致雌激素与孕酮水平低下,进而干扰子宫内膜发育与胚胎着床。
二、营养代谢失衡与生殖功能损伤的内在关联
(一)能量负平衡对卵巢功能的结构性破坏
在高海拔寒冷环境中,牦牛为维持体温需消耗大量能量,而冷季牧草供给不足导致摄入能量远低于维持生产需求,形成持续性能量负平衡。这种代谢状态引发一系列内分泌适应性反应,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水平显著降低。IGF-1 是调控卵泡颗粒细胞增殖与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关键因子,其浓度下降直接导致优势卵泡选择失败、卵泡闭锁率升高。组织学观察显示,长期营养不良的母牦牛卵巢中,原始卵泡池储备减少,窦状卵泡发育迟缓,黄体结构不完整,孕酮分泌能力不足。这种卵巢功能的结构性损伤不仅降低排卵率,还增加早期胚胎死亡风险。
(二)微量元素缺乏对精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双重干扰
高原土壤普遍缺乏多种微量元素,通过牧草富集进入牦牛食物链,导致机体长期处于亚临床缺乏状态。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核心成分,在生殖系统中发挥重要抗氧化功能。缺硒状态下,睾丸支持细胞与生精细胞易受自由基攻击,血生精小管屏障完整性受损,精子发生过程受阻,表现为精子密度下降、畸形率升高。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辅因子,参与清除超氧阴离子,铜缺乏导致精子膜脂质过氧化加剧,活力与存活率显著降低。锌则参与 DNA 合成与细胞分裂,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尤为重要。母牦牛锌摄入不足会影响卵母细胞胞质成熟,降低受精后卵裂率与囊胚形成率。此外,碘缺乏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而甲状腺激素与性激素存在交互调控关系,其异常可见
三、疫病感染与遗传因素对繁殖性能的叠加效应
(一)生殖道病原体传播与群体感染风险
在高寒牧区,由于放牧管理粗放、畜群流动性大、防疫体系不健全,多种生殖道病原体在牦牛群体中广泛传播,成为诱发繁殖障碍的重要生物因素。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可通过摄入污染饲料或接触流产胎儿及胎衣传播,感染后导致母牦牛胎盘炎、子宫内膜炎,引发流产、死胎或弱犊,雄性则可发生附睾炎,影响精液品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常呈隐性,但可导致母牛发情周期紊乱、胚胎早期死亡或胎儿先天性缺陷。此外,衣原体、钩端螺旋体及某些支原体亦可引起子宫内膜炎与输卵管阻塞,造成不孕或受胎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高原地区野生动物与家畜共用草场,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与野生动物源性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二)近交衰退与遗传多样性流失的长期隐患
西藏牦牛多为散放式饲养,种公牛选择缺乏科学规划,普遍存在近亲交配现象。长期近交导致有害隐性基因纯合概率增加,引发近交衰退,表现为繁殖力下降、抗病力减弱、出生体重降低等。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部分高海拔牦牛群体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指数偏低,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低海拔或选育群体。低遗传多样性限制了群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潜力,尤其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缺乏遗传缓冲能力的群体更易出现大规模繁殖失败。此外,优良种质资源流失严重,优质种公牛未被有效登记与利用,导致群体整体遗传进展停滞。
结论
西藏高海拔地区牦牛繁殖障碍是环境胁迫、营养失衡、疫病感染与遗传退化等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高原极端生态条件下家畜生殖适应性与生产需求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单纯依赖传统放牧模式或单一技术干预难以有效破解困局,必须构建基于生态适应性原理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优化营养供给策略、强化疫病监测净化、实施科学遗传改良与改善饲养管理等多维协同措施,系统性提升牦牛群体的繁殖健康水平,为高海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尕松求丁 . 高寒地区牦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综合防治研究[J]. 中国动物保健 ,2025,27(07):48-50.
[2] 陈北亨。骆驼和牛生殖激素的正常数值及其在某些繁殖障碍情况下的变化。甘肃省,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2003-01-01.
[3] 卢 淮 江 . 玛 曲 县 母 牦 牛 繁 殖 障 碍 综 合 征 的 调 查 [J]. 中 国 牦牛 ,1995,(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