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视域下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袁怡然
安岳县岳石小学
引言:小学中高段是儿童生命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既对世界充满好奇,又缺乏对危险的预判能力。“生命至上”理念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准则,尤其在中高段学生群体中,他们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但安全意识尚未成熟的关键期。此时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对生命敬畏之心的培育。以下从课程融合、教学创新、实践体验、家校协同四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实施策略。
一、课程融合:构建浸润式教育生态
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做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科学课程《人体的结构》这个单元当中,可以规划“生命的历程”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活动,通过视频资源来表现鸡蛋孵化的过程,促使学生把小鸡胚胎发育的关键点记下来,再依照人类胎儿发育曲线画出“生命成长时间轴”,江苏省某小学在此基础上做了“致妈妈的一封信”主题活动,学生在信里写道,“我在妈妈肚子里待了 280 天,每次挑食都会很惭愧”,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领悟生命的独特价值。
语文教材里蕴藏着许多生命教育价值,《触摸春天》通过盲童安静感知蝴蝶的生命现象,促使学生去深思“怎样对待自然界那些微小的生命”,学校可举办“校园植物养护”主题活动,各个学习小组各自负责照料指定盆栽植物,而且定时上交生长状况记录,当察觉到有人践踏草坪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走上前去阻止,还会说:“小草也有生命,就像我们认养的绿萝一样,都要好好照顾。”
二、教学创新:构建参与式课堂情境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提升学生应急处置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拿某校五年级“消防安全”主题课程来说,教师用课桌搭成“模拟楼道”,借助干冰制造“浓烟区”,并贴好“安全出口”标识,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逃生演练,指导学生用浸湿的棉布手帕捂住口鼻,采用低姿快速撤离的方式,演练结束后,师生一起讨论最初疏散路线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自主设计“分批分侧疏散”的方案,这个方案经过消防部门审核后被采用。
案例教学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托进行设计,选取本地“儿童车内滞留”事件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被困儿童、家长、物业保安等角色。在讨论“预防措施”时,六年级学生提出“下车前拍三下车门”(检查孩子、书包、钥匙)的口诀,学校将该记忆口诀制作成提示卡片在校门口家长接送区张贴,供家长参考。
三、实践体验:构建沉浸式成长课堂
应急技能培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某小学举办“安全技能挑战月”主题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情况,设计出不一样的培训方案,三年级学生学红领巾包扎法,四年级学生学绳结自救法,五年级学生做野外净水实验,该校把这些技能放进校运会里,设计“火场救援接力”项目,参赛者得依次做好匍匐前进,穿越障碍,传递灭火器等事情,这样就能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参加热情。
自然体验活动能培育人的生命敬畏意识,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做校园蚯蚓观察实践的时候,有些学生注意到雨后蚯蚓出洞并把它们移到草丛里的现象之后,教师便顺势开展“生命对话”,让学生写《给蚯蚓的一封信》,加深对蚯蚓功能的了解与尊重,“您帮助植物松土,以后我会爱护草地”,这种根据实际情形开展的体验反思,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教育意义和长远价值。
四、家校协同构建多维防护网络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要重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家庭安全隐患排查”主题研讨会上,发放《家庭安全检查指南》,促使家长开展系统的风险评定,涉及“阳台易燃物品管理”“药品分类存放规范”等二十项指标,上海市某小学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开办“家庭急救技能培训课”,利用仿真模型演示气道异物梗阻情形,安排家长动手做海姆立克急救手法的实际操作练习,参加活动的 72% 家庭学会了正确的按压方法。
家庭实践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性,“安全小管家”项目中,四年级学生要检测家中的燃气阀门安全性,五年级学生要记录并剖析家庭成员过马路时的举动是否符合交通规则,六年级学生则需自己规划并执行家庭应急预案,江苏省一位家长表示:“现在孩子每天临睡前都会自己去查看门窗是否关好,把紧急联系信息放在显眼之处,这种自觉真叫人欣慰”。
五、评价跟进:健全发展性成长档案
塑造“生命安全素养评判体系”,从知识认知,技能应用以及价值认同这三个方面全面记载学生的成长轨迹,“知识维度”依靠“安全知识闯关”平台展开持续测评,“技能维度”采取“星级认证”的形式,要成为“三星级急救员”,就要熟练掌握止血,包扎之类的技能,“情感维度”借助分析学生所写的有关安全主题的日志,好比讲述喂养流浪动物的经历,以此体现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这种多维度的评判框架有益于准确地显示生命安全教育的实际成果。
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珍视程度,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实践探索,家校协同等多条途径,可以切实把“生命至上”这一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意识,从而形成起系统而持久的安全发展保障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演练中掌握求生的智慧,家校协同让安全意识走进家庭日常,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生命觉醒”的跨越。对于小学中高段学生而言,这种教育不仅教会他们躲避危险,更培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生”的同理心,以及“危难之中能自救”的生存力。正如那些在植物认养中学会呵护生命的孩子,在家庭应急演练中变得沉稳的少年,他们所收获的,不仅是安全技能的提升,更是对“生命”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赵丹妮 , 王清芬 , 曾育松 .“生命至上”视域下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11):21-24.
[2] 张宏芳 . 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D]. 渤海大学 ,2024.
[3] 赵丹妮 , 王清芬 , 曾育松 .“生命至上”视域下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