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中“以劳育德”的问题研究

作者

范健萍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西校区 341100

引言

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然而,调查显示,部分普通高中劳动教育仍停留在“卫生打扫”“社区服务”等浅层活动, 79.8% 的学生“偶尔主动或很少主动做家务”, 82.6% 的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未纳入学校考核体系”。这种“重技能轻价值”的倾向,导致劳动教育沦为“体力劳动”的简单重复,未能实现“劳动创造价值”的德育渗透。

一、现状分析:“以劳育德”的实践困境

(一)课程设计的形式化与同质化

当前高中劳动教育存在“小初高一体化缺失”问题,表现为:

内容趋同: 70% 的学校采用“小菜园”“模拟超市”等重复性活动,缺乏学段针对性。例如,某校高三年级仍组织“种植蔬菜”劳动,与高考压力形成冲突,导致学生敷衍了事。

价值剥离:劳动活动与德育目标脱节。如某校“社区垃圾分类”活动仅关注“完成任务”,未引导学生思考“环保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关联。

(二)资源保障的碎片化与不足

硬件缺失: 35% 的学校缺乏专用劳动教室,校外实践基地共享机制未建立。例如,某校计划开展“工厂参观”活动,因安全责任问题被叫停。

师资薄弱:仅 12% 的学校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多数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教学随意化。如某校“手工制作”课程因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学生作品合格率不足 40% 。

(三)评价体系的缺失与滞后

标准模糊: 85% 的学校未制定劳动教育量化指标,评价依赖“教师主观印象”或“活动照片打卡”。

反馈断层:劳动成果展示仅限于“班级墙报”,缺乏与综合素质评价、升学推荐的挂钩机制。例如,某校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劳动,其表现未被记录在成长档案中。

二、典型案例:“以劳育德”的实践探索

(一)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躬行园”劳动实践基地

课程设计:以“播种- 收获- 分享”为主线,将劳动任务与德育目标结合。例如,在“蔬菜售卖”环节,学生通过“代币奖励法”将收入兑换为“学习币”,并优先赠予教师,培养感恩意识。

评价创新:建立“班级量化管理清单”,记录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态度、技能提升情况,结果纳入“三好学生”评选。实施一年后,学生主动承担家务的比例从28% 提升至 65% 。

(二)华舍小学:“绸乡丝源”劳动课程

文化浸润:依托地域丝绸文化,开发“栽桑养蚕 - 纺织印染 - 文化传承”系列课程。例如,学生在“扎染工作坊”中学习传统技艺,同时理解“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家校协同:通过“校长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如某家长提议增加“丝绸贸易模拟”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财富”的经济学原理。

三、实施路径:“以劳育德”的体系化构建

(一)认知重构:从“体力劳动”到“价值引领”

教师培训:开展“劳动教育哲学”专题研修,帮助教师理解“劳动即教育”的本质。例如,组织教师参观“鲁班工坊”,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主题教育:通过“劳动模范进校园”“职业体验日”等活动,打破学生对劳动的刻板印象。如某校邀请“快递员”“程序员”分享工作故事,引导学生

理解“所有劳动均具价值”。

(二)课程优化:从“活动堆砌”到“逻辑递进”

分层设计:

高一:基础劳动技能(如整理内务、校园保洁),培养“自立意识”;高二:服务性劳动(如社区志愿服务、养老院帮扶),强化“责任意识”;高三:职业体验劳动(如工厂实习、农场调研),树立“劳动自立意识”。学科融合:在政治课中解析“劳动价值论”,在语文课中研读《平凡的世界》,在物理课中探究“机械省力原理”,实现“劳动教育全科化”。

(三)资源整合: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校内资源:利用“校园农场”“创客空间”等场景,开发“劳动 + 科技”“劳动 + 艺术”跨学科项目。例如,学生在“智能温室”中学习编程控制光照,理解“劳动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社会资源:与企业、农场建立合作基地,设计“真实劳动任务”。如某校与汽车厂合作“零件组装”项目,学生需完成“质量检测报告”,体验“劳动与产品质量”的关联。

(四)评价创新: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

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 + 社区反馈”模式,全面记录劳动表现。例如,在“社区服务”中,由居委会出具“服务时长证明”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成果转化:将劳动作品(如手工制品、调研报告)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参考依据。如某校学生因“传统木工技艺研究”项目获省级科技创新奖,被重点大学破格录取。

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以劳育德”,其本质是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普通高中需突破“形式化劳动”的窠臼,构建“认知 -课程 - 资源 - 评价”一体化体系,使劳动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课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 + 劳动教育”模式,如利用VR 技术模拟“太空种植”场景,在科技赋能中深化德育内涵。

参考文献:

[1]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 毛鑫 . 中学教学参考 ,2021(34)

[2]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路径探索 . 谢烁 .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1)

[3] 党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在逻辑、模式创新及路径探索——以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为例 . 卫齐 . 辽宁教育 ,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