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可靠性分析的核电管道阀门维修策略优化

作者

张钊卫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引言

核电厂安全运行是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管道系统作为核电厂一、二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冷却剂、蒸汽等介质的输送,核电厂管道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是核电厂运行的基础保证。阀门作为管道系统的重要控制设备,起着开关、调节、排空等作用,在核电厂的正常运行与事故工况下的安全隔离、应急冷却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常见失效模式与影响

1. 密封泄漏

阀盖与阀体密封面泄漏、阀座与阀芯密封面泄漏主要是指密封面磨损、腐蚀、变形或密封物老化而产生的密封泄漏。密封泄漏将引发介质损失或环境污染(如放射性介质泄漏),甚至会导致核电系统压力损失等问题,影响核电的运行。

2. 阀杆卡涩

阀杆与填料函摩擦阻力加大,导致阀门不能开、关、调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填料老化、阀杆腐蚀、润滑不到位、异物卡涩等。阀门阀杆卡涩,会造成事故工况阀门不能及时动作,延误处置时机,导致事故发生。

3. 执行机构故障

电动、气动或液压执行机构故障,因电机烧坏,气缸漏气,控制信号故障,阀门无法实现远方或自动控制。执行机构故障导致阀门失去控制,处于人为手动状态,动作速度慢。

4. 阀体裂纹

阀体疲劳伤,腐蚀疲劳伤、疲劳损坏引发裂纹,阀体疲劳伤是指阀门阀体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比如主蒸汽阀门阀体上出现裂纹,阀体裂纹可能会导致介质大量泄漏甚至是导致阀体损坏,从而发生恶性事故。

二、可靠性分析方法

1.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针对以上失效模式,对核电管道阀门建立FMEA 分析表,从“严重度(S)、发生度(O)、探测度(D)”三个方面对失效模式进行评估:

严重度(S) :按照失效方式对核电安全、环境、经济的影响程度进行打分(1—10),例如密封失效导致放射性泄漏:10 分,性能下降导致偏差流量:3-4 分。

发生度(O) :按照该失效方式出现频率的大小进行打分(1-10),例如密封失效:7-8 分,结构失效:1-2 分。

探测度 (D) :对这一失效模式的早期探测能力按照现行监测方法进行 1-10分打分,如压力传感器可实时探测到密封泄露,探测度为 2-3 分,阀杆内部疲劳裂纹不易发现,探测度为8-9 分。

经过以上工作,根据 RPN=S×O×D 的大小,对失效模式进行风险优先数排序,RPN 值大于 100 的失效模式(密封失效,执行机构失效引起起闭失效)为“高风险失效模式”,应重点予以关注并采取控制措施。

2. 故障树分析(FTA)

通过建立以“核电管道阀门失效”为顶事件,“密封失效、启闭故障”为中间事件,“密封面磨损、填料老化、电机损坏”为底事件,以连接逻辑门(与、或)作为失效关联关系,通过布尔代数化简,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求出最小割集“密封面磨损 + 填料老化”、“电机损坏 + 控制信号故障”等,确定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失效路径;“同时引入底事件失效率值(历史数据统计 + 设备手册资料)等,定量分析确定顶事件失效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等数据,为后续维修定量化指导工作,如某型号截止阀,MTBF 计算结论为 8500小时,其中,底事件“密封面磨损”对顶事件失效率贡献值达到 60% ,需重点进行维修。

三、基于可靠性的核电管道阀门维修策略优化

1. 维修策略优化框架设计

基于上文可靠性评价结果,通过可靠性—风险—策略—效果—验证的 RCM理念,制定基于“可靠性评价—风险等级—策略优选—效果验证”的维修策略优选模型。

可靠性分析:通过 FMEA、FTA 以及数字化监测,得到阀门 RPN 值、MTBF、关键失效路径等可靠性数据。

风险分级:根据 RPN 值及其该阀门在核电系统的重要程度 ( 安全级阀门、非安全级阀门 ) 对阀门的 RPN 进行危险性等级分级,划分为高风险 (RPN> 120、安全级)、中风险 (80⩽RPN⩽120 ,重要非安全级)、低风险 (RPN<80 ,一般非安全级)3 个等级;危险性分级。

策略匹配: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阀门,制定差异化维修策略。

现场试验:在现场运行中,测试阀门的失效概率、维护费用等数据,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整。

2. 差异化维修策略制定(1)高风险阀门:预测性维修为主

高风险阀门,尤其是核电一回路冷却剂管道截止阀对机组影响较大,失效后果严重,采用“预测性维修”为主的策略。根据数字化测点数据,通过可靠性分析后,建立预测模型 ( 如神经网络失效预测模型 ),根据密封面磨损量、阀杆疲劳度等指标的量变,预测阀门寿命周期,当寿命周期到预设值 ( 如阀门额定寿命的 20%) 时,开展维修。如采用振动传感器检测阀杆振动,提取频率特征,当特征频率变化率超过 15% 时,阀杆寿命周期将近 500h ,提前开展阀杆更换;每3个月开展1次FMEA,每6个月开展1次故障树量化分析,动态调整维修方案。

(2)中风险阀门:视情维修与预防性维修结合

中风险阀位( 二回路蒸汽管道调节阀) 失效影响较小,把控风险,采用“视情维修 + 预防性维修”的组合维修策略。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正常期间的阀门,若监控参数出现异常 ( 调节精度 ±5%) 采取视情维修,正常的阀门按照 MTBF值设定预防维修时间,如某调节阀型号的 MTBF 为 6000h 设定预防性维修时间为 5000h( 即 MTBF 的 80% ,而不是在高的可靠性期间不维修,每年开展一次阀门的 FMEA 评估,评估结果表明 RPN 值从 95 值减低为 85 值时,可将维修时间增加 5500h. 。

(3)低风险阀门:事后维修与定期检查结合

低风险阀门如辅助系统管道闸阀,失效对机组影响较小、可靠性较高,采用“事后维修 + 定期检查”策略,正常情况下不进行维修,故障时再进行维修;每 12 个月 ( 外观检查、手动启闭检测 ) 检查 1 次 ( 对阀门的外观进行检查 ),更改可靠性数据,当RPN 值升至80 及以上( 如腐蚀导致密封失效危险度较高) 时更改为中风险阀门,采用相应的维修策略。

结语

总之,维修措施的改良能够有效降低核电管道阀门的损伤频率,降低核电管道阀门维修成本,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为核电设备维修管理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核电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背景下,可靠性分析和维修策略的融合程度将越来越高,这有助于核电管道阀门运行维护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将有助于其他核电关键设备维修策略的优化,推动我国核电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佳亮 , 许湘莲 . 核电阀门性能测试及维修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J]. 机电工程 , 2019, 36(8):6.

[2] 张东杨. 核电站阀门的种类及常见故障维修及保养[J]. 消费导刊, 2018.

[3] 谭坤 , 徐贝贝 , 王悦琴 , 等 . 核电厂阀门可靠度计算的研究 [C]//2015 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