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区域建筑拆除过程中电气设备安全拆除研究
于佳男
依安县房屋征收服务中心 161500
在追求“双碳”目标和倡导循环经济的当下,电气设备作为可再利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拆除是实现资源高效回收、降低环境污染的核心前提。如果拆除过程不规范,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有害物质泄露,这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可能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与城市更新的绿色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征收区域建筑拆除中电气设备的安全拆除进行深入研究,明确风险点、制定合理的拆除流程、完善安全措施,对于预防安全事故、提升资源回收率、促进城市更新的安全与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一、征收区域建筑拆除过程中电气设备安全拆除原则
在建筑征收区域的电气设备拆除工作中,确保安全、高效及环保的原则至关重要,以下五大核心原则指导作业流程,旨在实现安全、资源优化及环保的平衡。
安全至上原则至关重要。在拆除作业启动前,必须确保设备彻底断电并经过验电程序,以消除任何残留电荷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高压设备,需要与电力部门协同进行专业断电和接地保护措施。作业人员需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绝缘手套和靴子,并在高空作业时采取防坠落措施,坚决避免因赶工或图方便而牺牲安全的行为。
系统评估原则。拆除前必须对设备类型、老化程度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电气系统的分布图,并标识出隐藏的线路和潜在的危险点,根据这些信息制定针对性的拆除方案,以防止因盲目施工导致的触电或设备进一步损坏。
规范操作原则强调拆除作业应遵循“由主到次、由上至下”的顺序。首先拆除主要设备,如变压器和配电柜,然后才是分支线路和终端装置。在拆解过程中,使用专业工具以避免损坏设备或造成有害物质泄漏,特别是含油设备,需要单独收集残油,以防污染土壤和水源。
资源循环原则提倡对设备进行分类处理。可回收的设备,如完好的配电柜和电缆,在清洁和检测后,应标记分类并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再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设备,则按照环保标准进行拆解处理,以防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不当丢弃。
全程管控原则要求在拆除过程中明确责任主体和操作规范,实施现场监督和实时监测,记录设备的状态和处置流程。拆除完成后,进行安全验收和环境评估,确保没有留下安全隐患,并保证整个流程的可追溯性。
二、征收区域建筑拆除过程中电气设备安全拆除策略
(一)基于建筑电气系统拓扑的精准断电与风险隔离策略
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建筑电气系统的复杂特性(如旧建筑中隐藏线路、私自拉线等)是安全拆除的主要挑战。因此可以基于建筑电气竣工图纸和现场测量数据,通过三维建模重建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精确识别总配电箱、分支接线点及重要负载节点,构建“总闸—分闸—终端设备”的三级断电路径。技术上,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线路过热点,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确保断电后残余电压≤50V,从根本上消除触电风险。在管理方面,建立“电力部门—施工单位—监理方”三方共同验电机制,断电后悬挂“禁止合闸”标识并加锁,每两小时复核一次设备状态,并形成《断电验电记录表》存档。这样做既可以解决征收区域电气系统“图纸缺失、线路混乱”的普遍问题,又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断电流程将触电事故发生率降至 0.1‰ 以下,为后续拆除作业提供安全保障,同时所形成的《建筑电气风险评估手册》可直接应用于类似老旧小区征收项目。
(二)分类分级拆除技术体系与资源回收增效策略
在征收区域内,电气设备种类繁多(包括高压变压器、低压配电柜、照明灯具等),可以依据“电压等级 + 设备功能 + 回收价值”进行三级分类:35kV及以上高压设备由电力公司使用专业绝缘工具进行拆除,10kV 以下低压设备由具备资质的电工负责操作,而照明设备则由施工人员进行回收配合。在技术层面,对于含有油脂的设备如变压器,使用真空抽油装置回收绝缘油,回收率高达 95% 以上;对于铜芯电缆,则采用冷态切割技术,以防止高温造成绝缘层燃烧并产生有毒气体。在管理方面,构建“设备身份档案”,记录设备的型号、使用年限和检测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标签实现全程追踪。例如,在某项棚户区征收工程中,这一策略使得可回收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72%,其中完好的配电柜经过检测后直接用于安置房的临时供电,电缆铜材的回收率达到了 98%,减少了大约 300 吨固体废物的处理量。该策略可以将传统的“破坏性拆除”转变为“资源化拆除”,不仅可以降低建筑垃圾的处理成本,还可以为循环经济提供高质量的原料。其分类标准已经被纳入《房屋征收工程资源回收技术导则》中。
(三)动态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联动策略
征收区域多为建筑密集区,交叉作业(如机械与电气拆除同步进行)可能引发设备碰撞、线路拉扯等突发风险。对此可以构建“物联网 + 人工巡检”双监控体系:在高压设备周边安装智能漏电报警器,实时监测接地电阻变化;对拆除区域划分电子围栏,当机械臂进入电气设备5 米范围时自动预警。技术上,采用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扫描隐蔽线路,发现未断电线路及时标记,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管理上,制定《电气拆除应急处置预案》,配备了绝缘救援杆、应急电源车等装备,并每月开展“触电急救 + 设备抢修”联合演练。比如,在某商业综合体征收项目中,该策略成功预警了 3 起机械误触电缆事件,应急团队在 5 分钟内完成了故障隔离,未造成停电事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事后处置”模式,通过动态监控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同时联动机制为多工种协同作业提供安全范式,推动拆除工程从“粗放施工”向“智慧管控”升级。
(四)全周期责任追溯与标准化管理策略
在房屋征收项目中,涉及多个主体(征收办、施工单位、产权人等),在电气设备拆除方面,责任划分常常不够清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全周期管理链,包括拆除前的交底、拆除过程中的记录和拆除后的验收归档。在拆除前,需要与产权人确认设备归属,并签订《电气设备处置协议》;在拆除过程中,需要采用视频监控记录每台设备的拆除步骤,并在关键节点(如变压器吊离)由监理签字确认;在验收时,需要对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确保遗留线路全部断电、孔洞封堵到位。在技术方面,可以开发一个“征收电气管理系统”,整合设备信息、操作记录、验收报告等数据,实现扫码可查。以某旧城改造项目为例,通过这种方法使纠纷率下降了 60%,资料归档效率提升了 40%。从行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明确各方权责,减少民事纠纷,其形成的管理模板为征收项目规范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建筑电气拆除从“经验主导”向“制度主导”转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征收区域建筑拆除作业时,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拆除不仅对保障施工作业安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至关重要,同时也体现了贯彻绿色发展观念、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实际举措。对征收区域内电气设备进行安全拆除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其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持续发展。我们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建立更加健全的安全拆除机制,为城市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支撑,确保每一次拆除行动都是保障安全、助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徐雪 . 建筑拆除工程中消防安全现状与对策浅析 [J]. 江西化工 ,2022,(04):199-200.
[2] 余滟 , 于峰 , 李宇舟 , 等 . 既有电子厂房电气工程的绿色化拆除及智能化改造技术 [J]. 四川建筑 ,2024,44(S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