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互联网 +”视域下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的策略探讨

作者

林东玲

梅州市兴宁市兴城第三小学  5145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互联网 + 教育”模式为小学德育工作开辟了新路径。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德育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体系,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把握数字化带来的教学变革机遇,又要积极应对网络信息多元化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实施策略。

一、“互联网+”视域下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性

在传统德育工作中,教材更新滞后、资源获取渠道单一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教育效果。“互联网 +”技术的应用为德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快速检索国家最新教育政策、社会热点案例等时效性素材,使德育内容保持与时代同步。网络资源库中丰富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素材,能够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具象化呈现,如通过“预防溺水”主题动画演示安全规范,比传统说教更具说服力。大数据技术还能实现德育资源的智能匹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自动筛选适宜内容,解决传统教材“一刀切”的局限性。这种资源整合模式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更通过跨区域共享打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壁垒 [1]。

二、“互联网+”视域下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的策略

(一)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有效性

在“互联网 +”背景下,小学德育实践活动需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将虚拟体验与现实行动相结合。班主任可组织“网络文明小卫士”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网络不文明现象案例,通过班级群进行展示讨论,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辨析网络行为边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活动,如清明节“云端祭英烈”网页献花与实地扫墓相结合,既传承文化又强化爱国教育。针对小学生特点设计生活化实践任务,如“家庭责任打卡”活动,要求学生用手机记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瞬间并上传班级相册,班主任定期选取典型事例制作成电子德育简报,通过可视化成果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内驱力。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星等工具收集学生参与感受,及时调整活动形式,确保德育实践不流于表面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每月设定不同主题的“德育实践周”,如 3 月开展“网络文明宣传周”,组织学生制作防诈骗手抄报电子版,通过校园LED 屏轮播展示。5 月可结合劳动节开展“21 天劳动挑战”,用短视频记录种植绿植、整理书包等过程,在班级钉钉群形成“成长时间轴”。实践活动要设置阶梯式目标,低年级重点培养基础礼仪,如“轻轻说话日”活动,用分贝仪APP 测量课间音量;高年级则可开展“校园新闻主播”实践,通过短视频报道好人好事。关键要建立“实践- 反思- 改进”闭环。例如,在“爱心义卖”活动后,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活动收获,班主任再利用晨会时间进行升华点评。此外,还可以在每个学期末举办“德育实践博览会”,将各类电子成果通过二维码墙集中展示,邀请家长扫码观看并留言互动,让德育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2]。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丰富德育形式

互联网技术为德育形式创新提供了多元载体。班主任可依托校园公众号开设“德育微课堂”栏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转化为 3 分钟动画短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渗透德育。通过创建班级虚拟社区,设置“诚信银行”“爱心积分”等游戏化模块,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积累的数字化评价。借助VR 技术开展沉浸式德育体验,如模拟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环境,通过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建立“家校德育云平台”,整合优质网络资源形成德育素材库,家长可根据孩子特点选择合适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班主任则通过后台数据了解家庭教育盲区。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应用必须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始终把握德育的本质目标。技术应用要遵循“小切口、深渗透”原则。例如开发“校园道德储蓄卡”小程序,学生扫码即可积累“诚信星”“助人星”,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担任升旗手等荣誉机会。在重要节点创新形式:国庆节前利用AI 换脸技术制作“我与国旗同框”合影,重阳节时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收集对祖辈的祝福语自动生成电子贺卡。同时搭建“德育资源智慧树”平台,按年级分类存储红色故事音频、文明礼仪情景剧等素材,教师可像“点菜”一样组合使用。对于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可开设“心灵树洞”匿名倾诉通道,由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回复。技术使用要注意“降温机制”,每周设定“无屏德育日”,通过传统班会、校园剧等形式平衡数字依赖,

防止技术反客为主 [3]。

(三)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

德育创新需要构建“互联网 + 传统”的融合模式。在内容创新方面,可将《中小学生守则》改编成系列网络漫画,通过主人公“小明”的日常故事演绎规则内涵,使枯燥条文变得生动可感。方法创新上尝试“翻转德育课”模式,课前推送相关案例视频让学生自主思考,课中转为小组辩论或情景剧表演,深化价值判断能力。评价机制创新引入成长电子档案,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文明礼仪等点滴进步,生成个性化德育雷达图,帮助师生共同关注品德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创新,开展“信息甄别小侦探”活动,教授学生识别网络谣言技巧,培养其媒介素养。所有创新都应扎根班级实际,定期组织班主任网络德育沙龙,分享成功案例并解决共性难题,形成可持续改进的创新生态。此外,创新还要把握“守正出新”的尺度。内容上可采用“道德难题实验室”形式,利用在线投票系统实时呈现学生对“该不该告发好朋友”等两难问题的选择,即时生成道德认知图谱。方法上推行“德育导师制”,为每个学生匹配高年级“云伙伴”,通过钉钉结对交流成长困惑。评价体系可引入“道德成长能量条”,用游戏化界面直观显示学生在诚实、友善等维度的进步曲线。特别要创新网络素养教育,比如开设“谣言粉碎机”专栏,用小学生画的辟谣漫画配上教师录制的解说音频。成立“德育创新智囊团”,吸收懂技术的家长参与设计活动,每学期发布《德育创新白皮书》,收录教师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智慧结晶。所有创新都应设置“观察期”,通过学生访谈、行为跟踪等方式检验实效,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4]。

三、结束语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教师团队应当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传统德育内容与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开发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同时,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学生德育成长追踪系统,实现德育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互联网 + 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网络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能突破传统德育的时空限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尉翔 , 尉海涛 .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J]. 智慧少年 ,2023(24):0275-0277.

[2] 童庆文 .“互联网 + 环境下小学体验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16):88-90.

[3] 曾晓婕 . 数字化视域下小学德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20):114-116.

[4] 张玉 .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德育管理实施策略——基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3(3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