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实施高校精准思政的时代必然性与价值逻辑

作者

仇芳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传统思政教育受限于数字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缺失,普遍存在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问题,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引导。变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手段、方法与内涵,精准回应国家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期待,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必然性

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深层革命,其必然性体现在以下核心维度:

( 一) 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内在要求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纲要(2023-2027)》将思政课数字化列为重点工程。数字化转型既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技术基石,也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至关重要。浙江省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打造省级思政资源枢纽,2023 年上线汇聚南湖革命纪念馆、安吉余村“两山”理念发源地等本土红色资源的“红色根脉”专题库(含数字档案 12 万件),为全省 2000 余所中小学提供 VR 研学服务。该平台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使“红船精神”数字化育人模式辐射全国,既强化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也以数字纽带有效弥合了海岛县与杭甬等地的教育资源差距。

( 二) 适配教育主体认知特征的迫切需求

数字化深刻重构了教育主客体关系,借助沉浸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与动态评价体系,能更精准地适配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青年深度嵌入数字场景的认知习惯。《2024 中国青年媒介使用报告》显示, 92% 的 Z 世代学生偏好通过短视频、互动 H5 等形式接受思政内容。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思潮的交锋,要求思政教育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数字化平台强大的信息聚合与舆情分析功能,正能实现对热点问题的即时解读与价值引导。例如,浙江大学“红船启航”混合现实课程,学生通过 MR 眼镜在校园内还原“中共一大会议场景”,行为数据分析证实沉浸式教学显著提升理论认同度达 31% 。温州大学构建“思政知识图谱”,基于省内高校 60 万条学习数据精准识别认知盲区(如浙南地区学生对“民营经济统战政策”理解薄弱),系统随即自动推送温州民营企业家谢高华“鸡毛换糖”改革案例微课,成功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教学转型。

( 三) 提升思政工作整体效能的根本路径

数字化技术全面优化思政教学管理的全流程,智能排课、跨部门数据协同与实时质量监控大幅提升了工作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智能管理系统能将教师从高达 60% 的行政事务中解放,专注教学设计;AI 助教可提供 24 小时规模化答疑服务;区块链技术则确保了实践学分认证的不可篡改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治思政”平台,通过 AI 排课系统将思政实践课的时效性提升 40% ,区块链学分存证有效杜绝虚假实践活动;嘉兴学院搭建跨部门数据舱,联动学工、教务、后勤数据后,精准识别月生活费低于 1000 元的学生纳入“勤禾”育人项目,帮扶覆盖率由 68% 升至 100% 。2023 年全省高校思政课数字化监测到课率达 96.7% ,较转型前提升22 个百分点,有力印证了数字化赋能效能。

二、精准思政的价值逻辑体系

精准思政是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范式,其本质在于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全流程的靶向施教与动态优化。其价值逻辑深刻体现于国家治理效能、育人实效提升与教育整体效能跃升三个层面:

( 一) 回应时代诉求:增强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战略必需

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态势复杂,亟需更精准辨析引导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面对自主意识强、信息来源广、个性特征鲜明的教育对象,传统“大呼隆”式教育难以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精准思政直击传统工作针对性弱、吸引力不足、实效性不高的痛点,是实现思政教育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跃升的关键路径,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 二) 贯彻以生为本:满足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核心理念

精准思政的逻辑起点是尊重每个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发展需求,深刻践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精准识别个体潜能与短板,提供定制化的思想引导、价值塑造与成长支持,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成长、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 三) 提升治理效能:实现精细管理与优质服务的实践路径

精准思政要求精准识别需求、精准投放资源(师资、课程、活动、平台等),极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思政工作投入产出比。它推动工作模式从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向数据驱动、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转变,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如精准帮扶、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紧密结合,显著提升服务育人的精准度与满意度。

( 四) 驱动守正创新:激发思政教育内生活力的关键引擎

精准识别对象需求和时代变迁,倒逼思政内容体系更新、话语体系转换和教育方法革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对象画像、需求分析、内容推送、效果评估),是驱动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强大动力。精准施策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感,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促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汲取与内化。

( 五) 巩固价值引领: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坚实保障

在复杂的舆论场域中,精准思政能更敏锐地识别风险点、聚焦关键个体,实施有的放矢的辨析批驳与价值澄清。通过精准供给契合时代脉搏、贴近青年需求的主流价值内容,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有效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精准施策有助于在不同群体中有效凝聚思想共识与价值认同。

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从“规模覆盖”迈向“精准适配”的新赛道。实施精准思政,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数据要素为新动能,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系统性构建“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管理—精准评估”的闭环育人体系。这要求高校既要积极拥抱技术红利,提升思政工作的科学化与智能化水平;更要坚守教育本源,以人文温度调和技术的理性,最终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千人一面”向“一人一策”的历史性跃迁,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高校精准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JDSZ30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仇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学生思政教育、数字化思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