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院校基于学科竞赛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郭莉莉 那欣 林轶翚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7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1.2 高校定位
是一所以建筑为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体制、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学科竞赛的价值
学科竞赛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开展的学业成果竞技展评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2022 年教育部认可的学科竞赛为 56 项,2023 年 3 月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多达 84 项,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高度重视。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能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而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二、人才培养思路与技术路线
2.1 培养思路
1、锚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以地方经济、产业及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着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产业良性互动。
2、打造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适配的师资队伍,要求骨干教师兼具企业与学术经历,具备扎实基础理论、较高教学水平、一定科研能力,以及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加快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与教学骨干,发挥其引领、带动及辐射作用;以校企合作为主渠道,从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聘用高素质兼职教师,构建弹性用人机制,打造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及培训基地,加强在职教师培养。
3、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的硬环境建设: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需强大硬件支撑。因此,加大教学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加强与企业及单位共建实训基地,拓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4、发挥专业课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专业课教师是学生从学习到职业生涯的引领者,也是社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教师应结合专业内容与教学特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有机融入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培养,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技术前沿动态与信息,教学采用的项目、案例及载体源自真实生产实践,教师需跟踪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短期将推广的技术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引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2 技术路线
结合 OBE 教育理念与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专业知识 + 创新思维+ 创业技能”三维课程体系框架。开发线上学习资源库,包含案例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实施“双师型”师资培育计划,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高管担任产业导师,联合开发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

三、实践成效与创新之处
3.1 实践成效
1、学生竞赛成绩显著:学生在 2024 年的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中获省级二等奖 2 项,“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获省级三等奖3 项,“建行杯”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大赛辽宁省金奖 1 项;2025 年,荣获数学建模美赛国际二等奖 3 项,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 2 项,机器人大赛国家二等奖1 项等优异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教学改革初见成效:通过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设计,如建筑电气照明技术课程中引入竞赛中的智能照明系统设计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3、校企合作深化:与君卓科技集团签订订单班,企业参与竞赛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行业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较往年提升 5% 。
3.2 创新之处
1、构建了符合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建筑行业背景,将学科竞赛与建筑智能化、智能控制等专业方向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热情。
2、形成了“竞赛 - 教学 - 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以竞赛为纽带,串联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竞赛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协作攻关,突出个性化培养。
四、结论
通过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了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实践表明,学科竞赛作为连接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能够为建筑类院校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竞赛与教学的融合,完善培养体系,为建筑行业输送更多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琴 . 学科竞赛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 (10).
[2] 马锴,骆曦,华长春,等。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协同优化的研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 (10).
[3] 李稳国,邓亚琦,张林成,等。学科竞赛 + 创新项目驱动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大学教育,2022 (9).
研究项目:2023 年度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建筑类院校基于学科竞赛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23227)
作者简介:郭莉莉,女,(1982.6-),自动化专业,硕士,教授/ 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