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红玲 涂会平 谢淑涛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汉川医院 湖北汉川 431600

非直属附属医院是连接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纽带,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临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其教学能力、职业素养不仅影响医学生专业技能的锻造,更关乎其职业价值观的塑造与长远发展。如何破解临床教学中的现实困境,激活教师教学动能,是非直属附属医院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的必然要求。笔者深耕三甲医院科教管理领域13 年,结合实践经验,就临床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一、临床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剖析

(一)教学职能认知偏颇,重视程度不足

医疗、教学、科研本是医院发展的“三驾马车”,但现实中教学职能常被边缘化。临床教师的收入绩效与医疗效益直接挂钩,职称晋升更侧重论著、课题等科研指标,导致教学沦为“软任务”。尽管部分医院配套课时补贴,但与医疗、科研奖励相比差距显著,难以激发教师主动投入教学的内生动力,甚至出现“重临床、轻教学”的消极心态。

(二)临床任务压力繁重,教学精力受限

临床教师普遍面临“医教研”多重角色冲突:日常门诊、手术、急诊等医疗任务饱和,当时间分配出现矛盾时,“医师”身份往往优先于“教师”身份。教学准备不充分、授课照本宣科、调课误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且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方法掌握不足,进一步制约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根基薄弱,教学能力欠缺

由于参加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及教师资格证考取受“在编在岗”的局限,多数临床教师未接受系统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对教学规律、学生认知特点把握不足,讲解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较弱,难以形成系统、高效的教学闭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二、临床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理顺教学管理体制,激发教学内生动力

构建“医院统筹、科教牵头、科室落实”的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由临床科室主任兼任教研室主任,推动科教部门与教研室深度协同,确保教学任务层层落地。建立教学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共同锚定教学方向,教学办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动态掌握教学进展。强化制度激励,破解“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困境:将高校教师资格作为临床教师执业的必要条件,同级教学职称持有者在职称晋升中优先考量,干部选拔向“医疗 + 教学”双职称人才倾斜;授课津贴按医学院校标准1:1 配套,每年开展“教学名师”“优秀带教”评选,以制度引导教师从“要我教”转向“我要教”。

(二)强化教学督导机制,筑牢质量保障防线

搭建“医院- 科教科- 教研室”三级督导网络,形成全流程质量管控:专家开展评价性听课,聚焦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干部进行指导性听课,侧重教学规范与目标达成;同行实施互听互评,促进经验共享;学生参与随堂评教,通过信息员反馈机制实时传递教学意见。严格落实教学查房制度:规范查房标准与流程,推行“教- 学- 管”三方反馈机制,定期收集督导评价表与学生反馈表,建立问题台账并限期整改。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教学行政查房,对教研室任务落实情况进行通报,以“激励 + 警示”双轨制倒逼教学质量提升。

(三)创新临床教学方法,彰显附属医院优势

立足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病例丰富的特点,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将典型病例、诊疗经验融入课堂,采用引导式、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在见习、实习中强化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史采集等实践环节,实现“学用结合”。突出医学人文渗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内容,引

导学生既关注疾病诊疗,更注重患者心理关怀,塑造“仁心仁术”的职业品格。

同时,要求教师示范操作标准化、规范化,以严谨的职业态度影响学生执业习惯。

(四)推行阶段脱产制度,破解角色冲突难题

针对“医教冲突”,试行“阶段性脱产教师制”:选拔骨干教师在教学周期内脱离临床任务,由教学办统筹安排授课、带教等工作。配套制定专项政策:脱产期间待遇保持不变,教学任务纳入年度考核,考核优秀者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确保教师“心无旁骛搞教学”。

(五)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育人使命担当

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通过“大医精诚”主题讲座、优秀带教案例分享等活动,传承医者仁心与师者匠心;强调“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双重职责,引导教师认识到自身言行对学生职业观的塑造作用。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对师风不正者实行“一票否决”,筑牢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

(六)系统推进师资培训,夯实教学能力根基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岗前培训,聚焦师德修养与教学理念;对中级职称教师实施在职提升,安排上级医院进修、学术会议参与等,强化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对高级职称教师侧重科研能力培养,鼓励追踪学科前沿,将最新成果融入教学。

创新培训形式:邀请高校教学专家来院授课,传授理论授课技巧、课件制作等实用技能;组织教师赴医学院校交流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课堂驾驭与成果转化能力。

【结语】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管理体制为基、以督导机制为纲、以教学创新为要、以师资建设为本。通过理顺权责、强化激励、深耕内涵,可有效激活临床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能力,进而培养出理论扎实、技能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为医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附属医院力量。

参考文献:

[1] 黎海燕 . 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质量的工作体会 [J]. 健康之路 ,2018, 17(11): 187.

[2] 陈海菊 . 张伟等 . 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 湘南学院学报 ( 医学版 ), 2016, 18(1): 72-73.

[3] 武艳梅, 张丽丽, 孟君.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3,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