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涯建构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与重塑研究

作者

张熙若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100

一、生涯建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M.L. 萨维科斯在 2002 年提出生涯建构理论,这一理论立足建构论,着重指出个体自我与生涯所具有的建构性,也就是个体要为自我概念和生涯发展赋予独特意义 [1]。其核心体现为自我建构的三种视角:一是作为表演者的自我,这一视角关注个体的外在表现、环境的客观要求以及职位的变化,用以解答“生涯发展是什么”;二是作为行动者的自我,它将个体看作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行动者,主要聚焦应对行为,其中生涯适应力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用于回答“生涯如何发展”;三是作为创作者的自我,这也是最重要的视角,个体作为解释职业故事、建构生命意义的主体,需要从过往记忆、当下经验和未来期望中提取生命主题,以此解决“为什么要发展生涯”。在生涯发展模式出现转变的情况下,该理论能够帮助个体在复杂环境中构建连续且统一的自我概念,防止自我认知出现混乱。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重塑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思政课程 + 生涯教育”融合体系,夯实价值观认知基础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确保每门课程都发挥育人作用 [2]。从生涯建构理论来看,将思政课程与生涯教育有机结合可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构建就业价值观认知框架。基于这一点,思政课程中教师要巧妙融入生涯教育元素,比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结合不同职业领域践行价值观的实例,就像扎根乡村教育多年的教师,用自己的坚守诠释敬业与奉献,让大学生明白就业既是个人谋生手段,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另外生涯教育课程同样要渗透思政内涵。在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把个人职业理想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如鼓励工科大学生关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选择投身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这样能从思想层面筑牢就业价值观根基,让大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职业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与意义,为后续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认知基础。

(二)实施“数字赋能 + 个性培养”计划方案,推动价值观动态重塑

数字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思政教育及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提供新的契机,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这类数字技术能够做到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培养,帮助其实现动态重塑。高校教师可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收集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社交等多个场景中的行为数据,深入挖掘他们的兴趣偏好、能力特长与潜在职业倾向,为每一位大学生勾勒出专属的就业价值观画像。要是发现某大学生经常参与志愿服务且在团队协作中表现突出,数据分析就会显示他可能适合教育、公益等需要较强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职业领域,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推送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和职业发展案例,像推送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思政育人故事,以此启发该生思考怎样在未来职业中发挥自身优势,让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融合。另外教师还能够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场景模拟体验,使学生在虚拟实践中不断调整并完善自身就业价值观,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与个人成长需求,达成就业价值观的动态重塑。

(三)打造“社会实践 + 岗位历练”实践载体,促进价值观知行转化

理论认知只有借助实践方可真正内化为行为准则,高校应当主动构建“社会实践 + 岗位历练”的实践载体,以此推动大学生把已形成的就业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可借助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实践环节,切实提升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社会调研中,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如调研新兴科技行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传统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升级挑战等,这会让他们对就业市场有更直观全面地认识,进而进一步修正与强化自身就业价值观。高校同时要强化岗位历练,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在这些岗位上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处理工作任务与职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把就业价值观落实到日常工作行为中,真正达成知行合一,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际行动的转化,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且具备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生涯建构理论为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思路,构建“思政课程 + 生涯教育”融合体系、实施“数字赋能 + 个性培养”计划方案以及打造“社会实践 + 岗位历练”实践载体等策略能够有效引导与重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助力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中明确职业方向。高校在未来应当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契合时代发展与大学生需求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雅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育 [J]. 中国就业,2024,(11):62-63.

[2] 钱德敏 .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在思政课中的融入 [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08):125-127.

[3] 段松 . 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 [J]. 学园,2020,13(12):83-84.

作者简介:张熙若,1990 年8 月4 日,女,汉族,辽宁省抚顺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