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汪灿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环节。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并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1.1 信息传播层面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显著重构了信息传播的生态结构,其在传播速度、覆盖广度与内容形态上的变革,使信息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算法驱动与个性化分发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学生依托智能终端实现信息的即时获取与交互,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渠道,而是广泛延伸至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智能推荐系统。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虽提升了传播效率,也带来了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大量未经核实、价值取向模糊甚至具有意识形态渗透意图的内容通过算法推荐机制进入学生认知视野,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更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普遍采用协同过滤与用户行为建模算法,依据个体浏览历史与互动偏好进行内容推送,形成“过滤气泡”效应。在此机制下,学生持续接收与其既有认知相契合的信息,认知边界被无形收窄,异质性观点的接触频率显著降低,导致认知结构趋向单一化与极化。这种“信息茧房”现象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多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包容能力,更在深层次上阻碍了批判性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价值引导与认知重构,而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在无形中削弱了教育主体的话语权,使价值传导面临被稀释与解构的风险。因此,如何在算法逻辑与教育逻辑之间构建协同机制,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命题。
1.2 教育模式层面的挑战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依托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与师生互动等模式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其核心在于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构建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虚拟教师、智能问答系统与自适应学习平台逐步进入教学实践,展现出在资源调度、响应效率与个性化反馈方面的显著优势。此类技术系统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动态内容推送,提升知识传递的精准度与覆盖面,形成高效、可复制的教学运行机制。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不仅承担认知层面的知识建构,更肩负情感培育与价值内化的深层使命。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模式在模拟人类情感响应方面仍存在根本局限,其算法逻辑难以真正理解学生在价值困惑、心理波动或道德抉择中的复杂情感需求。缺乏真实共情能力的交互过程易导致教育情境的情感扁平化,使学生在价值认同的建构中陷入主体间性缺失的困境。真人教师所具备的情感敏锐性、道德示范性与情境应变能力,是当前人工智能系统无法替代的关键教育要素。当技术系统过度介入教育过程,可能弱化师生之间基于信任与理解的情感联结,进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内化效果。因此,在推进智能教育工具应用的同时,必须警惕技术理性对教育人文性的侵蚀,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取代教育中不可复制的人文维度。
2 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挑战的策略
2.1 教育理念更新
在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教育场域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亟需实现结构性调适与范式转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与算法推荐机制的普遍应用,使学生面临认知过载与价值迷思的双重困境,由此凸显信息素养作为基础性能力的重要性。高校应系统构建涵盖信息识别、价值评估与伦理判断能力的素养培育体系,通过设置数字媒介素养课程、组织算法逻辑与意识形态关联性研讨,提升学生对技术中介背后价值预设的觉察能力。在认知建构层面,需强化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机制,引导学生超越对人工智能输出结果的被动接受,转而建立基于证据链分析、逻辑推理与多维视角比较的思维路径。教育实践应聚焦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借助真实社会议题的复杂性,激发学生在价值冲突情境中的思辨能力与道德判断力。创新思维的养成则需依托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打破知识壁垒,在人机协同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重构能力与原创性解决方案的生成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赋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建构置于核心位置,使其在技术主导的信息生态中保持价值自主性与道德能动性。这种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本质上是对人工智能时代人之主体性危机的回应,旨在通过思维品质的提升,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中的根本功能。
2.2 教育方法创新
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范式带来的结构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需建立在技术理性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思政教育平台,不仅体现为教学工具的升级,更应指向教育过程的精准化与个性化重构。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学习行为建模,系统可动态识别学生在认知倾向、价值取向与学习节奏上的个体差异,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智能推送与学习路径的自适应优化。这种数据驱动的教育供给模式,有助于破解传统教学中“千人一面”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响应度。同时智能教学系统可在知识传递、概念解析与即时反馈环节承担辅助功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实现高频次、低延迟的线上互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连续性与深度。然而,技术嵌入需避免工具主义倾向,其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线下教学环节应聚焦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的关键场域,借助结构化小组研讨、情境模拟与沉浸式社会实践,强化师生之间基于信任与对话的互动关系。此类活动不仅促进理论认知向实践理性的转化,更在共同探究中建构教育共同体的情感联结与价值共识。线上线下教育形态的有机融合,应形成互补性功能结构:线上实现知识传递的高效覆盖,线下完成价值引导的深度渗透。这种协同机制既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迁,也坚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格塑造与价值引领为核心的本质诉求。
结论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机遇。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挑战,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博倩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J]. 大众文艺 ,2024,(20):191-193.
[2] 任丽娟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推动“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12):239-241.
[3] 王新宏 .“人工智能 + 思政教育”:面向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06):79-81.
作者简介:汪灿,1990,男,汉,山东泰安,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