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张淼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北辰区 300134
时光飞逝,我自 2019 年投身高校辅导员事业,至今已六年有余。这六年不仅是我个人职业成长的关键期,更是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从 95 后全面过渡到05 后的重要阶段。这一代学生的成长背景、认知习惯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使得传统思政工作模式遇到了一些挑战。作为与他们年龄差距逐渐拉大的 90 后教师,从前享有的代际隔阂较小的沟通优势不再明显,肩负着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的责任变得更重。本文即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辅导员,基于长期一线实践的观察与反思,试图总结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规律,并在心理健康、安全稳定、资助育人等几个关键板块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路径。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思想行为特点探析
深入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纵观当前在校的05 后大学生,其群体画像呈现出若干鲜明特征:
1. 互联网烙印深刻: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交与网络深度绑定,信息来源广泛,思维敏捷开放,但部分学生也表现出现实交往能力偏弱、信息甄别力不足以及容易沉迷虚拟世界等问题。
2. 自我意识尤为突出:普遍追求个性释放,重视个人权益与感受,对父母长辈和老师的遵从度降低,更喜欢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方式,敢于提出质疑。
3. 心态兼具进取与焦虑: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他们既有追求卓越、仰慕成功的强烈动机,又常因压力而流露出迷茫、倦怠的情绪,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亟待加强。
4. 对情感联结与归属感渴望强烈: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他们渴望获得深刻的情感支持和集体认同,但有时缺乏建立和维护高质量人际关系的能力。
只有深刻认识到,每个年代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考认知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个性化、专业化、具体化。
二、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学生心理韧性
面对学生复杂多元的心理状态,工作必须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培育,构建一个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着手:
1. 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心育平台:除传统咨询室外,大力发展匿名线上问答、心理主题微信公众号预约等新媒介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降低求助门槛。2. 优化朋辈互助机制效能: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系统化培训与管理,使其成为动态感知学生心理状态的“前哨”,构建起反应迅速、覆盖全面的校级预警干预网络。3. 深化体验式教育活动内涵:大幅增加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户外拓展等互动性强的活动比重,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分享中学习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有效沟通,强化现实联结。4. 促进心理辅导与生涯发展深度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嵌入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探索的全过程,通过帮助其明确发展目标、提升行动力,来有效化解未来焦虑,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创新安全教育模式,构筑校园智慧安防体系
学生的安全风险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安全教育必须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根据工作经验,学校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改进:
1. 实现安全教育前置与案例化教学:利用新生录取后至入学前的“空窗期”,通过线上系统推送防诈骗、人身安全等学习材料。日常教育中以真实发生的典型案例为教材,进行深度剖析,增强警示效果。
2. 引入智能化、场景化教学手段:探索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电信诈骗、火灾逃生等场景,开展沉浸式教学演练。利用校园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特定风险向易感人群发送精准预警信息。
3. 坚守网络与意识形态安全主阵地:重点加强网络法治与伦理教育,提升
学生辨别谣言、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创新形式,用生动的方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巩固家校协同联防机制:与家长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尤其在学生出现异常消费、情绪剧烈波动时,确保信息畅通,形成家校共育的保护合力。
四、深化发展型资助内涵,实现资助育人根本目标
资助工作应超越经济援助,成为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坚持精准资助与保护尊严相结合:运用科学化手段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型,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大力推行“隐性”补助方式,保护学生隐私与自尊;拓展“发展型”资助的能力建设内涵:设立旨在鼓励能力提升的专项基金,提供教学助理、研究助理等知识型勤工岗位,系统开展职业技能、公文写作、公开演讲等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搭建感恩回报与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引导并组织受助学生组建公益服务类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支教、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体悟自身价值,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强化诚信教育与金融素养培育:紧密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深入开展契约精神和诚信教育。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自觉远离不良校园贷陷阱。
引导和培育新一代大学生是一项充满挑战而又意义非凡的事业。作为奋战在一线的 90 后辅导员,我们必须持续观察、深刻理解教育对象的新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构建全周期的心理支持系统、智慧化的安全教育网络和发展型的资助育人体系,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管理”向“服务”、从“育事”向“育人”深刻转变,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最终切实履行好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冯刚 .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J]. 教学与研究,2018(05): 12-19.
[2] 郑永廷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佘双好. 从当代青年特点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 中国青年研究,2022(01): 100-106.
[4] 俞国良 .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 李忠军. 论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3): 15-22+158.
[6] 吴满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7): 80-85.
[7] 王建国 . 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范式转型 [J]. 高等教育研究,2019, 40(05): 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