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汽修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

姚宏雨

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162100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类型,其核心任务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被明确为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更是实训资源的提供者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引入企业先进的设备资源与管理理念,实训课程也能更加贴合岗位实际,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职汽修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建设理念

中职汽修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课堂与工作场所的界限,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强调教学活动要围绕实际岗位能力展开,教学过程既要包含专业理论的系统讲解,也要通过企业真实任务的引入提升操作熟练度。通过课程内容与工作流程的对接、教师角色与技师角色的融合、教学环境与岗位环境的统一,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岗位适应力。

(二)以真实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训模块

汽修专业的实训内容设计应紧贴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岗位技能要求,构建以真实任务为载体的实训模块。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划分技能模块,例如发动机维护、底盘维修、电控系统诊断、新能源汽车检修等,每一模块既包括基础知识训练,又融入典型案例操作与常见故障处理,确保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通用技能 + 专项能力”。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将一线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实训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贯穿教学全过程

构建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必须发挥校企双方的协同作用,在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师资培养、学生评价等多个环节中实现共建共管。学校提供教学平台和育人机制,企业参与实训内容设计、现场指导与实习安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制、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方式,推动“企业进课堂、学生进车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统一。

(四)构建“教学—训练—评价—反馈”闭环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构建“教学—训练—评价—反馈”四位一体的闭环机制。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展开,训练环节通过企业案例强化技能掌握,评价环节结合过程性考核与企业评价机制,反馈环节则将评价结果用于调整教学策略和学生自我改进。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共享学生技能成长数据,开展动态跟踪与个性化辅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与岗位胜任,形成持续改进、动态优化的教学运行机制。

二、校企协同运行机制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校企职责边界与协作分工

建立高效的校企协同运行机制,首先要理清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职责边界与功能定位,避免职责交叉或推诿,确保育人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应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企业则应承担起技术标准提供、实践内容设计、实训指导与就业衔接等职责,强调技能训练的真实性与岗位匹配度。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任务清单和流程规范,明确“谁来教”“教什么”“怎么评”“评了谁”,推动协作分工规范化、责任落实制度化。

(二)构建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制度机制

要实现深度协同,企业不仅应作为实训场地的提供者,更要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方。学校应搭建开放性的课程开发机制,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将生产过程、岗位规范、技术规范等内容系统引入教学环节。在课程实施阶段,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项目工作坊”“案例分析”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与行业导向性。为保障机制长效运行,学校还应建立企业参与课程工作的激励制度和质量评估机制,确保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三)搭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不能依赖临时性、松散式的合作模式,而应着眼于构建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学校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共建理事会”或“校企合作联盟”,统筹协商专业建设、师资互聘、基地共建、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事项,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在合作模式上,可以探索“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等路径,将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深度绑定,增强合作的紧密性与持续性。同时,平台应设立专职协调人员,定期开展合作评估与需求对接,确保校企双方的战略协同与资源互补不断优化。

(四)推进“企业化”实训项目与真实任务引入课堂

提高实训教学的真实性与针对性,关键在于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与典型任务系统化引入教学。学校应与企业共同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维修服务项目或生产性任务,分解为适合教学的模块,并以此为核心设计实训课程内容与任务流程。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 + 工单管理 + 质量检验”模式,引导学生在接单、操作、检测、交付等环节中完成系统化训练,模拟真实岗位作业场景,提升综合能力。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可现场担任项目指导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与职业规范培训,使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断内化行业标准,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岗位胜任力。

结语

中职汽修专业的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训教学体系的重构不仅是教育教学层面的改革创新,更是对接行业发展、服务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中职学校需在制度建设、资源整合和持续协同方面不断探索,提升实训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为汽修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黄耀明 , 范敏达 , 周明敏 . 基于项目化学习共同体的中职汽修实训课教学研究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3,(04):41-43.

[2] 陈伏庄 , 杨菊 .“工匠精神”在中职汽修专业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5,(0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