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构建和谐课堂
吴清梅
康保县康保镇中心小学
育人说到底就是有关生命的培育与精神的滋养,孩子在语文课堂中表现出的是最原真的幸福、最充沛的生命情感体验,有时甚至比语文教师的设计更有出乎意料的新意、触动情感的波澜,如此,语文的课堂也就该是一片生动活泼、富于诗意的地方,是让孩子能够充分涵纳多彩人生的天地,感受丰富情感的场。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在这方土壤中引导、珍视并深化孩子们那可变多端的情感、让每一次情感的触动化作滋润心灵的雨露呢?
一、相信激情会带来收获
语文结合了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突出其人文属性,关键在于情感。我实在难以相信,一位在课堂上木然呆立、毫无表情的教师,究竟能带给孩子怎样的情感熏陶?至于培养崇高的理想,更是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一旦走近学生,内心便总有一个声音告诫我:要用情感去感染他们。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课前备课,将课文深挖、细嚼。上讲台上课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用“主持者”的身份,将自己的文字、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和每一处情感,讲完这篇课文时的感受和体会都送个孩子们,然后尽可能地感染学生。授课《荔枝》时,我先用描述性的语言赞美妈妈对我的爱:妈妈总在下班后为我端来一碗热饭,总是在冬天时给我穿上厚衣,总是在我不舒服时彻夜不眠……接着让学生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母亲。打开话题后,学生们纷纷将自己有关妈妈的故事分享出来。可喜的是,学生们的语言看似稚嫩却极富感染力,简单的几句却能反映出孩子们发自肺腑地赞美母亲、关心母亲的情感。有些学生还流出了感动的眼泪,“我的妈妈虽然没有其他人的妈妈漂亮,但我还是爱她……”上课时,学生全情投入,读课文时,趣味十足、读感十足,这样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在感悟人性。
二、享受成功的体验
人都是想成功的人,这也是每个人的最基本心理需求,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体验成功感的场所,只要学生能努力,就能体会到,所以就能得到鼓励,就会产生探求欲望,有不断向前努力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时刻用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有一点点,哪怕是一个问题的解答,只要是值得鼓励之处,都可以给予激励、赞赏,可以送一些小奖品、小礼物;还可以多多设置那些经过努力能“够得着”的比较简单的较容易的问题。另外,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跳一跳”以后还能“够着”,让学生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后,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不断探索和成功的循环中提升自我的能力。
三、走进课文中去
为了较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需要全身心投入到课文当中去,在课文中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文字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富有情感的生命。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更深层次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就如同神奇的“催化剂”。仅当教师灵活地运用情感时,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顺畅地进入课文营造的美丽境界。
一方面,我认为学生是有自己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用巧设悬念、引经据典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篇富有想象的童话故事文章时,我上课伊始便抛给学生一个吸引人的谜题,“同学们,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地方,在一片神秘的森林里面有一座受到魔法保护的城堡,在里面隐藏着改变世界的魔法秘密,但是只有勇敢聪明的人才能发现,你们想去发现它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来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在一种强烈的渴望的求知欲下,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到课文当中去探寻。
另一方面,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创设情景。我会精心设计一个个贴近生活又生动有趣的场面与情节,把课文中那些看似拙象的文字符号,演绎成一个个诱人的故事。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佳境。比如在《开国大典》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我提前下载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关于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在痛苦当中;另一个是开国大典,广场上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这就结合了感性材料的直观形象方式,使学生对新旧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教师详细的生动描述,学生很快就在其中进入角色,此时学生就是开国大典中的一员。在背景音乐国歌响起的时候,学生纷纷围绕课文的内容进行积极的交流,议论。讨论过程中也不知道是谁,偶尔哼唱起了国歌,此时学生不约而同,一齐唱起了国歌,那激动人心的乐音在教室中飘荡,爱国之情不言而喻,与课文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四、让学生展现自己
理想的课堂是充满阳光下孩子成长的乐园,孩子的表现欲很强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是各有千秋的小精灵,我们不能用成人世界的“纪律”去束缚孩子,也不能用成人世界的框框把孩子套起来。其实,从旧的课堂回顾过去,教师们确实是用心良苦,时时刻刻怕学生不懂而不“灌”,却忽视了引导。我们教学面面俱到,可结果是效果不彰,甚至有学生厌学。在语文课堂中,应充分放大学生自已体验、感受、感悟。我常使用“小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自已展示,以自已的展示方法带动全班同学学习。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在课前预习方面更加主动,课堂上的疑问更广更深了。如在学习《荔枝》一文时,有一个孩子在讲台上问:“既然课文作者没有写完,为什么不用省略号表示文章没有完成呢?”一提起这个问题,我内心受到极大鼓舞,实在是出乎意料,这是从心灵发出的声音,这是我们教师最乐于听到的声音,我们为此自豪。从此,更懂得了一个道理:相信他们,他们会创造奇迹。一旦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会表现自已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如此多娇。
综上,课堂的灵魂在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紧密贴合时代,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营造一种勇于尝试而不惧失败的轻松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每一个学生都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的作用也要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要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善于不断地给予赞赏和真挚的鼓励,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获得成功,让他们心底有个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动力,让他们学习的过程有一个永远的快乐与成功体验。只有能打造出这样的课堂文化,语文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旧的教学模式,蓬勃生长,和谐多彩,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