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猴棍”到“功夫熊猫”: 世运会武术展演中东方主义符号的收编与反转
黄霞 文烨
1.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引言:
2025 年 8 月 12 日,成都世运会武术男子散打 56 公斤级决赛现场,中国选手唐思硕以一记凌厉的“猴棍”式侧踹腿击倒对手,瞬间引爆全场。高久尚的“猴棍”在成都世运会掀起热潮,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精彩表演,更藏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独特审视。而开幕式上的蜀派太极“阴阳阵”,以别样姿态诉说着东方文化的表达野心。
一、“猴棍”现象: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猎奇性收编
(一)高久尚“猴棍”引爆全场事件回顾
在成都 2025 世运会武术展演现场,高久尚一登台便吸引全场目光。他身形灵动,长棍如活物,刚劲时似蛟龙劈下,灵动处如灵蛇横扫,招式融合猴的敏捷,跳跃翻滚活灵活现,棍影织成密网。灯光聚焦其身,激昂音乐烘托氛围,令观众沸腾,掌声欢呼声将气氛推至高潮。赛后表演被媒体广泛报道,引发网络热议,让世运会武术项目成焦点,大幅提升武术全球影响力。
(二)“猴棍”背后的《西游记》IP 与东方主义猎奇
《西游记》在西方虽有知名度,却常被片面解读。西方读者剥离其宗教哲思与社会批判内核,仅视之为充满神怪想象的东方童话,作为构建“异域奇观”的素材。对“猴”形象的解读偏差尤甚,孙悟空的反叛精神与修行历程被简化为“会耍棍的神通猴子”,棍法技艺也被抽离文化语境,成东方武术“神秘莫测”的符号。西方对这些元素的追捧,实则是东方主义视角的选择性凝视,刻意放大符合“奇幻东方”想象的片段,捆绑武术招式与神话形象,夸张呈现以满足猎奇欲,却无视背后的哲学体系与历史脉络。
(三)西方收编“猴棍”符号的目的与影响
西方收编“猴棍”符号,实则是场精准的文化操盘。他们攥住这根带着《西游记》印记的棍子,既能为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注入异域风情,满足受众对“东方奇观”的消费渴望,又能通过放大其“神异色彩”,加固“东方神秘、西方理性”的认知围栏,让自身文化中心地位在这种对照中更显稳固。而这种单向度的符号传播,像层滤镜扭曲了全球视野——世人眼中的武术成了杂耍般的技巧展示,东方文化被简化成猎奇标本。当“猴棍”的翻飞被剥离太极阴阳的哲思、少林禅武的底蕴,武术文化的完整脉络便被拦腰截断,东方文化在国际对话中也只能困在“被观赏者”的位置,难有平等交锋的余地。
二、“符号反转”策略:东方文化主动出击
(一)开幕式蜀派太极“阴阳阵”展演概述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千余名表演者组成的蜀派太极“阴阳阵”震撼登场。身着黑白渐变练功服的演员们,手持绘有八卦图案的绸扇,随《川江号子》改编的旋律而动。阵型时而化作流动的阴阳鱼,黑鱼眼处百名红衣武者骤然汇聚,白鱼眼则以青衣武者呼应;时而裂变出六十四卦方位,每个卦象由八位老者带领青少年完成“云手”“揽雀尾”等蜀派特有的绵柔招式。这套编排既保留了传统太极“以柔克刚”的内核,又融入青城派“龙形蛇步”的地域特色,将四川盆地的云雾流转、江河蜿蜒化作肢体语言,成为展现巴蜀文化基因的活态标本。
(二)“阴阳阵”如何将“神秘东方”转化为“哲理可视化”媒介
从符号学视角看,“阴阳阵”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哲学的具象化:黑衣武者与白衣武者的交替走位,对应“阴阳消长”的辩证关系;绸扇开合间形成的虚实光影,诠释着“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百人齐做“单鞭”时手臂划出的圆弧,更是将“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转化为可见的运动轨迹。不同于西方将东方文化拆解为孤立的猎奇符号,这场展演构建了完整的意义链条——从个体招式的呼吸吐纳,到群体阵型的开合聚散,层层递进地揭示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系统性。这种理性化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不再将太极视为玄妙的“东方魔法”,而是能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生命节律与自然法则,完成从“奇观观赏”到“哲理认知”的跨越。
(三)“符号反转”策略的文化传播意义
“符号反转”策略为武术文化撕开了被猎奇解读的裂缝:当蜀派太极不再被简化为“慢悠悠的健身操”,而是以“阴阳阵”展现其作为东方哲学载体的深度时,武术便从“文化他者”的位置跃升至文明对话的平等维度。这种转变在跨文化传播中尤为关键——它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证明东方文化无需依附“神秘主义”标签,亦可凭借自身的逻辑体系获得全球认同。更深远的是,这种主动出击的传播方式,为多元文化共生提供了新范式:它既守护了文化本真性,又搭建起可理解的沟通桥梁,让不同文明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看见哲理”而非“消费奇观”实现真正的精神对话。
三、从“猴棍”到“功夫熊猫”:符号演变的启示
(一)对比“猴棍”与“功夫熊猫”中的东方主义符号《功夫熊猫》系列符号运用复杂:将太极“以柔克刚”哲思融入阿宝成长线,借熊猫憨态消解武术攻击性,让“气”通过“神龙大侠”修行具象化。虽内核是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但较“猴棍”被剥离文化根系的碎片化呈现,对东方文化诠释更立体——既保留熊猫、面条等符号,又触碰“阴阳平衡”内核。这种差异体现西方态度转变:从“猴棍”仅为猎奇杂耍符号,到《功夫熊猫》用东方元素搭建叙事骨架,证明东方文化在全球文化市场分量提升,促使西方产业界寻求深入对话与再造。
(二)武术文化在全球传播中的自我审视与发展方向
武术文化在全球传播中得先直面自身困境:当“猴棍”被简化成杂耍、太极被窄化为养生操,暴露出的不仅是外界误读,更是自身传播的短板——坐拥“止戈为武”的哲思、门派林立的技法等丰富内涵,却常困于“套路表演”的单一呈现,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挤压下更显被动。破局之道正在于践行“符号反转”的智慧:既要深挖少林禅武中的修心之道、武当内家拳里的阴阳玄机,把招式背后的文化基因说透;又要跳出传统展演框架,用影视 IP、电竞场景等新载体让武术“活”起来。唯有主动走进全球文化赛场,在竞争中守住本真、在合作中亮出特色,让武术成为世界读懂东方的鲜活注脚。
(三)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符号的选择与运用策略
跨文化交流里选对文化符号,得像给不同口味的人做菜——既要有独一份的“家乡味”,又得让外人尝得出好。就像武术里“以和为贵”这核心理念,既能显出东方文化“止戈”的独特气质,又暗合全人类对和平的共同向往,找对载体就能打破文化隔阂。用的时候更得会变通:在崇尚竞技的场合,不妨多展示武术的体育精神;到了注重精神共鸣的舞台,就多讲招式里的处世智慧,免得“鸡同鸭讲”。更要紧的是给老符号添新花样,比如把太极图印在潮牌上,让武术招式变成手游里的技能设计,让传统符号在现代语境里活起来,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愿意凑近了看、沉下心品。
四、结束语
从“猴棍”的异域展演到“阴阳阵”的哲学表达,世运会武术舞台上的符号流转,勾勒出东方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突围路径。这不仅是武术文化的自我重塑,更是不同文明对话方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以兴 . 心性哲学视野下金箍棒的心力寓意考论 [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6):23-30.
[2] 李龙飞 , 石爱桥 . 新媒体时代基于客居受众心理视角的武术国际传播策略 [J]. 中华武术 ,2021(8):73-77.
作者简介:黄霞,汉族,女,四川省成都市,2000 年9 月,硕士研究生,无,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