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自然角在生态教育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朱羑洁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幼儿园 133613

参与课题名称: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生态教育契合幼儿“亲自然”的天性,能让幼儿在观察植物生长、接触小动物等过程中,直观感知自然规律,萌发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把生态教育融入日常活动,可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还能通过探究式体验,提升观察力、思考力等综合能力,为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素养打下早期基础。

一、自然角教育的初始实践与观察

幼儿园最熟悉的区角环境创设可以体现“生活化”“场景化”,所以我们设计了最符合生态教育区角——自然角。创设上,最初按“植物种类”划分区域:靠窗台设“绿植区”,摆放吊兰;留了一小片“水培区”,泡着大蒜。投放时优先选易存活的品种,想着先让自然角有生机,再慢慢引导幼儿接触。活动设计以“基础照料 + 简单记录”为主:每天晨间活动留15 分钟,让幼儿自愿报名给植物浇水;每周五让本班幼儿用图画记录“植物有没有变化”。但实践中很快发现问题:

其一,幼儿参与度断层明显,每天主动浇水的总是那几个孩子,多数幼儿路过时只是看一眼,甚至把“浇水”当成“完成任务”,浇完就跑开。

其二,活动停留在表层操作,当问“为什么要给大蒜换水呀”,孩子们要么说“老师让换的”,要么摇头,没人能联系到“大蒜需要干净的水才能长”,对“植物和水、阳光的关系”毫无感知。

其三,自然角功能太单一,更像个“植物展示架”,既没体现“生态关联”(比如植物和昆虫的关系),也没融入生态教育的小目标,和“让幼儿感受自然联系”的初衷脱节。

这些问题让我们意识到,自然角“互动浅、教育性弱”,自然角的创设不能只图“好看好养”,得从“生态教育载体”的角度重新调整。

二、问题导向下的自然角调整与活动迭代

针对初期自然角“互动浅、教育性弱”的问题,我们先从场景重构入手,用“生态关联”的思路重新设计自然角布局,让角落本身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载体”。

打破按植物种类分区的旧方式,设了三个有逻辑关联的小区域:靠窗台的“对比种植区”,左侧用透明玻璃瓶做水培容器(方便孩子进行观察),种着同款大蒜,右侧用透明玻璃盆做土培(透明玻璃方便幼儿观察蒜苗的生长过程),同样栽上大蒜,标签上简单画一些符号,方便幼儿观察“同一种植物在水和土里的生长差异”。

教室后方摆了两个“共生小盒子”,一个放了三盆吊兰,盒角钻了小孔,放了两只蜗牛,另一个铺了湿土,种着小青菜,撒了几颗油菜籽,旁边放了放大镜,方便让幼儿看到“蜗牛吃小叶子”“种子慢慢长成菜”的动态过程。

收集班级幼儿带来的空洗衣液瓶,剪去上半部分,瓶身画上笑脸,做成“创意种植盆”,分别种了小葱、香菜,盆外贴着手写的“我是洗衣液瓶变的”;还在自然角角落放了个“废旧小物件箱”,让幼儿把干净的瓶盖、小木棍丢进去,后来用这些瓶盖给对比区做了“浇水记录标记”,用木棍搭了简单的“植物攀爬架”。

家园联动可以让孩子在家中进行种植,跟家长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家长跟幼儿画画记录观察日记,这样也有效的促进家园共育,帮助孩子成长。

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幼儿路过自然角的停留时间长了:有孩子蹲在共生盒前数蜗牛爬了几圈,有孩子指着对比区的蒜苗喊“土里的叶子更绿!”,连之前总忽略自然角的几个孩子,也会摸着手绘笑脸的洗衣液瓶说“这是我家的瓶子”场景里的“关联感”和“熟悉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实践中的策略提炼与反思

在对幼儿教育实践的不断调整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三类可落地的策略,旨在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确保策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场景创设上“生活化与生态化”结合(用幼儿熟悉材料,体现自然联系):在创设教育场景时,我们注重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其中,同时强调自然界的联系,如使用季节性的植物和材料,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化。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1]。

活动设计上“低结构与探究性”结合(少干预,多留幼儿发现空间):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采取低结构的方式,减少教师的直接干预,给予幼儿更多的探索空间。这种方式鼓励幼儿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在探索中学习,同时教师能够观察到幼儿的学习过程,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2]。

参与机制上“幼儿主导与家园联动”结合(让幼儿认领区域,家长做“辅助记录者”):在参与机制上,我们鼓励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导者,让其认领特定的活动区域,同时家长作为“辅助记录者”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这种机制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还能促进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支持幼儿的成长 [3]。

同时,我们也客观地反思了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例如,自然角的季节变化体现不足,这可能限制了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全面理解。此外,对于特殊幼儿的引导需要更加细致,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机会。这些反思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了方向,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教育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 [4]。

四、过程总结与实践启示

在自然角活动的初始阶段,教师们主要通过倾听幼儿的心声,搜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点和热点问题 [5]。这一阶段强调了幼儿个体差异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幼儿的兴趣,为后续活动的个性化设计奠定了基础。随着活动的深入,教师们开始采用“问题墙”的形式,将幼儿的困惑和问题展示出来,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5]。这一策略不仅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互动,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实践,教师们发现幼儿在探索同一问题时,能够产生多个相关问题,形成了“1 和许多”的多元发现模式 [5]。

自然角作为生态教育的载体,其价值在于将教育从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可触摸的体验”模式。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幼儿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初步掌握[5]。

为了进一步完善自然角活动的策略,教师们计划结合季节变化,定期更新自然角的主题,以保持幼儿的新鲜感和探索欲。此外,还计划让幼儿参与到自然角规则的制定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5]。

参考文献:

[1] 游兆菁 陈婷. 基于观察的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推进策略[J]// 教育评论,2017:9

[2] 邹德胜 姚静 . 情境优化 : 要从“树木思维”转向“森林思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2

[3] 张文周 . 启动反思的几种策略 [J]// 上海教育科研,2004:08

[4] 徐学福. 三种视角下的反思性教学探析[J]// 教育学报,2008:03

[5] 何梅 武敏. 课程视角下的幼儿园自然角活动的创设与实施 [J]// 上海教育科研,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