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备课
姜晓娟
魏县棘针寨镇中学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0
引言
随着 ChatGPT、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平台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从“技术辅助”到“智能协同”的范式转变。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做数学”的过程体验,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与应用性,这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准把握教材逻辑,还要兼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思维发展规律。
传统备课模式中,教师往往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教材解读依赖个人经验,对课标要求的细化分解容易出现偏差;二是学情分析缺乏数据支撑,难以精准预判学生在知识衔接处的认知障碍;三是教学资源筛选耗时耗力,海量网络资源中契合教学目标的优质素材占比有限。
一、人工智能在备课环节的应用基础
(一)技术适配性分析
初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强的特点,新人教版教材尤其注重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设计,如“函数”概念从七年级变量关系引入,到八年级正式定义,再到九年级结合图像分析性质,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把握知识的前后关联。人工智能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深度解析教材文本,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知识点关联网络,恰好适配这一需求。例如,GeoGebra 的 AI 辅助功能能自动生成“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联知识树,帮助教师快速梳理不同章节的逻辑衔接。
(二)备课需求的技术响应
初中数学备课包含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式选择等核心要素。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各要素形成了差异化解决方案:智能课标解读系统可将“核心素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课堂行为指标;学情分析工具能基于前测数据预判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虚拟仿真平台可生成动态演示课件帮助突破教学难点。这些技术应用并非替代教师的主体性,而是通过数据处理、逻辑分析等优势,为教师备课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二、人工智能在初中数学备课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精准分解与细化
新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如“数据的分析”单元要求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传统备课中,教师常因对课标理解不深入导致目标分解笼统。人工智能工具可通过比对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生成分层目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与拓展
新人教版教材注重知识的现实背景,如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以“测量池塘两端距离”的实际问题引入。人工智能可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场景、跨学科知识关联,形成结构化内容体系。例如,在备“二次函数的应用”一课时,“洋葱学院 AI 备课平台”能自动关联教材中的“拱桥问题”与物理中的“抛体运动”、美术中的“抛物线构图”,生成跨学科知识卡片;同时推送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式,如苏教版侧重代数运算、北师大版侧重图像分析,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实现内容的优化重组。
(三)学情的动态预判与差异化设计
学生的认知起点直接影响备课的针对性,新人教版教材在“复习巩固”环节设计了分层练习,但教师难以精准把握班级整体的知识薄弱点。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学生前期作业、测验数据,可生成学情诊断报告。
(四)教学课件的智能化生成与个性化调整
课件制作是备课的耗时环节,人工智能的介入可大幅提升效率。例如,使用“希沃 AI 课件工具”输入新人教版九年级“圆的对称性”课时内容,系统能自动生成包含动态演示(如旋转圆观察对称轴)、例题解析、课堂练习的基础课件。教师可基于此进行个性化调整:对抽象思维较弱的班级,增加“折纸探究圆的对称轴”的实操视频;对学优生群体,添加“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的拓展思考题。这种“AI 生成 + 教师优化”的模式,既减少机械操作时间,又保留教师的创造性设计。
(五)作业的分层设计与评价标准生成
新人教版教材的“习题”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但教师常因时间有限难以设计更多变式练习。人工智能可根据教学目标生成不同难度、不同题型的作业,并提供评价标准。例如,备“一次函数的图像”课后,“作业帮 AI 题库”能生成基础题(画出给定函数的图像)、提升题(根据图像求函数解析式)、挑战题(结合图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最值)三个层级的题目,同时附带详细的评分细则,如“图像标注是否规范”“取值范围是否完整”等评分点,帮助教师实现作业的精准分层,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人工智能备课的注意事项与优化建议
(一)避免技术依赖,坚守教师主体性
人工智能虽能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但无法替代教师的创造性思考。例如,在“数学活动”课的备课时,AI 可能生成标准化的活动方案,但教师需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调整,如将“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改为学生更熟悉的“测量教学楼高度”,增强活动的代入感。教师应始终把握备课的主导权,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决策主体。
(二)关注人文关怀,弥补技术冰冷感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情感态度。人工智能生成的教案可能缺乏人文元素,教师在备课时需主动融入数学文化、数学家故事等内容。例如,在“勾股定理”备课时,可在AI 生成的教案基础上,补充“赵爽弦图”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避免教学沦为机械的知识传递。
(三)注重数据辩证,结合实际学情
AI 工具的学情分析基于历史数据,可能存在滞后性。教师需结合课堂观察、课后交流等方式,动态调整备课内容。例如,AI 提示某学生“几何证明”薄弱,但教师发现该生实际是因“表达不规范”导致失分,而非逻辑问题,此时需调整备课中的“证明书写指导”环节,避免被数据误导。
(四)加强技术学习,提升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工具的更新迭代较快,教师需主动学习相关技能。学校可组织“AI备课工具培训”,教师也可通过在线课程掌握“知识图谱构建”“数据分析”等基础技能,提高对AI 生成资源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
四、结论
人工智能为初中数学备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在教学目标分解、内容重组、学情预判、课件生成及作业设计等环节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备课效率与质量,契合新人教版教材的理念要求。但教师在应用过程中需保持理性,既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又坚守教育的人文本质,实现“技术赋能”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备课将朝着更精准、更个性化、更具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继新 , 黄涛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领域与实践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05):68-73.
[3]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