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回归童真 小学中段儿童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
陈新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桐南小学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年来,我常被这样的场景触动:三年级课堂上,孩子们咬着笔杆对着“一件难忘的事”发呆,笔下却写着“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妈妈做家务”这类千篇一律的故事;作文本里满是“太阳公公笑了”“小草向我点头”的套话,唯独不见属于这个年纪的鲜活与灵动。小学中段是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从“写话”向“习作”过渡的转折期。此时的写作教学若陷入模式化、成人化的窠臼,不仅会扼杀孩子的表达欲,更会让他们逐渐丧失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热情。近年来,我在班级中尝试体验式写作教学,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观察、感受、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体验转化为文字,这种教学方式让习作回归童真本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中段儿童体验式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让写作素材从生活中来
小学中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写作要求往往难以理解。体验式写作的核心,是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写作素材从生活体验中自然生长出来。
(一)捕捉日常场景中的“微体验”
生活中的寻常瞬间,往往藏着最动人的写作素材。我曾在雨后的课间带孩子们观察操场边的水洼:有的孩子发现水洼里的倒影会随脚步晃动,有的孩子蹲在地上看雨滴砸出的“小皇冠”,还有的孩子用树枝在水洼里画画。回到教室后,我让他们写下“水洼里的秘密”,孩子们笔下出现了“水洼像面破镜子,照出歪歪扭扭的云”“雨滴跳进水洼,就变成了会跳舞的小银鱼”等充满想象力的句子。日常教学中,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场景”:春天教室窗台上绿植抽出的新芽、秋天操场角落堆积的落叶、课堂上突然飞进教室的蝴蝶……这些真实发生的瞬间无需刻意设计,却能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表达。
(二)设计主题活动的“深体验”
除了捕捉日常场景,有计划的主题体验活动能引导孩子进行更系统地观察与感受。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我设计过“校园寻宝”“植物成长日记”“菜市场探秘”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积累素材。
例如,在“植物成长日记”活动中,我让每个孩子认领一盆多肉植物,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叶片从饱满到干瘪的过程、新叶萌发时的形态、浇水后叶片舒展的样子。孩子们不仅用文字记录,还配上自己画的观察图。一个平时怕写作文的男孩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多肉今天掉了一片叶子,像小朋友掉了一颗牙。我把叶子埋在土里,希望它能长出新的小多肉。”这种带着温度的文字,正是源于真实的照料与情感联结。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符合中段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又如,在“菜市场探秘”活动中,我会提前和家长沟通,让孩子带着具体任务参与:记录三种不认识的蔬菜名称、观察商贩的叫卖方式、用五块钱自主购买一种食材。明确的任务能帮助孩子聚焦观察,而亲身参与的过程则让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底色。
二、引导多元表达,让文字充满童真童趣
儿童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与美感,他们会用“月亮被云吃掉了”形容月食,会把“风吹树叶的声音”说成“树叶在拍手”。体验式写作教学要尊重这种童真表达,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规范他们的文字。
(一)鼓励“孩子气”的表达
中段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活跃期,他们的表达往往直白又充满想象力。在一次“吹泡泡”体验课上,我让孩子们描述泡泡的颜色,有的说“泡泡是透明的,但阳光一照就变成彩色的,像彩虹碎成了小块”,有的说“泡泡上的颜色会跑,我刚想数清楚,它就变成别的颜色了”。这些表达或许不符合科学规范,却精准捕捉到了孩子眼中的泡泡特质。
在平时教学中,我会特别保护这种“孩子气”的语言。在批改作文时,对于“我家的小狗不听话,我罚它站墙角,它却用舌头舔我的手,好像在说‘我错了’”这类句子,我不会改成“小狗向我认错”,而是用红笔圈出“用舌头舔我的手”,批注“这个细节让我仿佛看到了小狗的样子”。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表达被认可,就会更愿意用真实的语言写作。
(二)提供多元的表达载体
除了传统的记叙文,体验式写作可以拓展更多表达形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合适的载体。比如,在“校园秋天”主题体验后,有的孩子用诗歌记录落叶的形态,有的孩子用对话形式写“我和秋风的聊天”,还有的孩子画了四格漫画,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我曾尝试让孩子用“说明书”的形式写“如何玩跳房子”,用“给妈妈的信”写“第一次做饭的经历”,用“侦探日记”记录“寻找教室丢失的粉笔”。多元的载体让写作变得有趣,也让孩子意识到文字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女孩在“给蚂蚁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小蚂蚁,昨天我在台阶上放了面包屑,你们为什么没来吃?是不是觉得太少了?今天我准备了更大的一块,就在老地方等你们。”这种充满童真的交流,正是文字最本真的意义。
三、搭建分享平台,让写作成为情感交流的桥梁
写作不应是孤独的输出,而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体验式写作教学中,我会搭建多样化的分享平台,让孩子在交流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增强写作的成就感。
(一)课堂即时分享,让表达被听见
每次体验活动后,我都会安排“三分钟分享”环节,让孩子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瞬间。分享时不要求完整的句子,哪怕只是一个词、一个短句也可以。比如,观察蜗牛后,有的孩子说“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银色的线,像它画的地图”,有的说“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上,一碰就缩回去,像害羞的小姑娘”。这些即时分享不仅能激发其他孩子的表达欲,还能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体验是被关注的。同样,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我会用“接力分享”的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先请一个孩子说一句话,再请另一个孩子接着说。在一次“包饺子”体验后,孩子们接力说出了“面粉像雪一样飘”“饺子皮在手里不听话”“我包的饺子像小元宝”“妈妈说我包的饺子会游泳(指煮的时候散开)”……原本不敢发言的孩子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入进来。
(二)创设展示空间,让文字被看见
教室后的“习作园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落,我会把优秀的体验式习作贴在这里,旁边配上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照片。一个男孩在《观察蝌蚪》的作文中写道:“蝌蚪的尾巴像小逗号,等它们长出腿,就变成会游泳的感叹号了!”这段话配上他拍的蝌蚪照片,成了园地中最受欢迎的内容。同样,我还鼓励孩子们把作文读给家人听,有的家长反馈:“孩子第一次主动把作文读给我听,说要让我知道他们在学校种的向日葵长高了多少。”当写作从“给老师交作业”变成“和家人分享生活”,它就有了更温暖的意义。
综上所述,让习作回归童真,不是要教孩子写“幼稚”的文字,而是要保护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当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到写作是记录生活的方式、是表达情感的桥梁、是分享快乐的途径,他们自然会爱上写作。十年的教学之路,我见证了太多孩子从“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的转变。体验式写作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表达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