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碳”目标导向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排放效应模拟与调控策略

作者

韩旭

210703198312023010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碳排放控制与低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不仅是能源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土空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能源利用效率与碳源、碳汇格局,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与碳吸收能力差异显著。长期以来,我国的快速城市化推动了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导致能源消耗增加和生态空间压缩,从而带来碳排放总量上升与碳汇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因此,如何通过模拟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提出合理的调控路径,是“双碳”目标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效应的系统分析,揭示其作用机制与规律,并结合模拟结果提出可操作性的调控策略,为政策制定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效应的理论基础

1.1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

土地利用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核心环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碳排放与碳汇效应上差异明显。建设用地与工业用地通常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和温室气体排放,是碳源的主要构成;而林地、草地和湿地则通过光合作用与生态调节过程发挥碳汇作用,有助于抵消部分人为排放。耕地在维持粮食安全的同时,由于施肥、耕作等农业活动,也会排放一定量的温室气体。除此之外,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覆被变化还会削弱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加剧碳排放的累积效应。因此,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碳排放总量,还改变了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有效减缓碳排放增长趋势,并提升整体碳汇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和政策导向。

1.2 碳排放效应模拟的意义

碳排放效应模拟是基于土地利用情景与碳排放因子构建模型,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碳排放水平的重要方法。模拟能够量化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揭示建设用地扩张、耕地转化、林地恢复等过程的碳效应。通过构建多情景模拟,不仅能为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指导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目标。此外,模拟方法还可为评估现有政策效果、识别潜在问题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推动调控策略不断优化。同时,结合遥感、大数据与 GIS 等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动态跟踪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提高模拟精度与结果的可操作性,使其成为“双碳”战略下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下的碳排放模拟

2.1 数据来源与模拟方法

本文模拟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及统计年鉴中的能源与排放因子,结合 GIS 空间分析与碳排放核算方法,构建区域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关系的耦合模型。模拟过程设置多种情景,包括“维持现状情景”“高强度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以便比较不同政策组合下碳排放的差异。通过蒙特卡洛方法与敏感性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不确定性检验,从而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2.2 模拟结果与趋势分析

模拟结果显示,在“维持现状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将导致区域碳排放总量显著上升,碳达峰时间推迟;在“高强度发展情景”中,碳排放增速更为明显,生态空间进一步压缩。而在“生态优先情景”中,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加大林地与湿地保护,区域碳排放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最优的“综合优化情景”则表明,通过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可以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拐点提前出现。

2.3 模拟结果的政策启示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极其显著。单一依赖经济增长驱动的土地开发模式难以满足“双碳”目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优化土地结构实现“减排增汇”双重效应。政策启示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需强化空间规划与碳排放约束的耦合,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二是应优先保障生态用地比例,形成稳定的碳汇格局;三是需推动产业与土地利用结构联动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调控策略

在“双碳”目标导向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必须采取综合调控策略。首先,应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碳排放控制目标纳入空间管控指标,实行差异化的用地管制政策,对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用地严格限制,对绿色产业与生态修复项目给予用地支持。其次,应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推广复合利用与高效利用的理念,如发展城市更新与存量土地再开发,减少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同时,通过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提升耕地质量与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此外,调控策略还应注重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如通过碳税、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等手段,将碳减排目标与土地利用政策有机结合。最后,应加强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与遥感技术动态跟踪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效应,为政策调整提供及时依据。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效应的系统分析与模拟,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碳排放趋势及其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则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通过构建多情景模拟,可以直观反映不同政策组合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在“双碳”目标导向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空间治理、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结合区域差异与技术创新,完善土地利用碳排放模拟方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模式,从而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弋冉 . 低碳目标导向下武汉市碳排放碳汇水平评估及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 ,2023.DOI:10.27158/d.cnki.ghznu.2023.000941.

[2] 潘艳 . 双碳目标导向下安徽省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及绿色溢价衡量研究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30):139-141.

[3] 李珈莹, 郑曦.“双碳”目标导向下的街区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宋庄南区为例 [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生态规划). 北京林业大学 ;,2023:31-40.DOI:10.26914/c.cnkihy.2023.04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