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研究

作者

覃志宇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 广东肇庆 526060

   

前言:在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随着家校共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小学班主任在后进生教育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识别与干预,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因此,研究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后进生的全面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后进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 自卑心理

后进生由于在学习上经常遭遇挫折,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进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害怕犯错被嘲笑。在集体活动中,也往往表现得比较退缩,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班级的小组讨论中,后进生可能因为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而选择沉默不语。这种自卑心理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人际交往,形成恶性循环。

2. 厌学心理

长期的学习困难和压力,使得后进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他们常以身体不适为由逃避上学,作业拖沓、字迹潦草,甚至抄袭应付。课堂上目光游离,难以专注,常低头玩笔或与同学小声交谈。部分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将虚拟成就感替代现实学业挫折。这种消极状态不仅加剧成绩下滑,更削弱自信心与责任感,阻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长远来看,将影响升学机会与职业选择,限制个人成长空间。

3. 逆反心理

部分后进生由于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但又缺乏正确的表达途径,便通过对抗行为引起注意,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可能故意违反纪律、顶撞师长、拖延作业或沉迷玩乐,以此彰显自我存在。这些行为虽源于内心对认同的渴求,却适得其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亲子沟通破裂,不仅影响学业进步,更阻碍心理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易陷入自卑与孤立的恶性循环。

二、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

1. 日常观察法

班主任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仔细观察后进生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同学的交往情况、情绪状态等。例如,通过观察发现某个后进生最近经常独自坐在角落,不与同学交流,情绪低落,这可能暗示着他存在心理问题。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如是否经常迟到、早退,作业完成情况等,也能从中发现一些端倪。

2. 交流沟通法

与后进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是识别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例如,班主任可以询问后进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可能会发现他们内心的困惑和压力,从而及时识别心理问题。

3. 心理测评法

采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对后进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够更科学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心理测评可涵盖性格测试、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及自我认知等多个维度。例如,通过性格测试可识别学生内向或外向倾向,评估其焦虑、自卑等情绪风险;学习动力测试则有助于发现学习兴趣缺失或目标模糊等问题。测评结果为班主任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精准识别心理困扰,制定个性化辅导策略,提升育人实效。

三、家校共育背景下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1. 加强家校沟通

班主任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后进生的学习进展与心理状态。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协同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可定期组织后进生家长座谈会,分享成功案例与教育策略,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同时,鼓励家长主动反馈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情绪表现及生活状况,实现信息互通,凝聚家校育人共识,形成持续、有效、合力的教育支持体系。

2. 开展个性化辅导

针对后进生的具体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开展个性化的辅导。对于自卑的后进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厌学的后进生,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后进生,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 组织集体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后进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以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篮球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后进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通过集体活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后进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而采用有效的识别方法,如日常观察、交流沟通和心理测评等,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开展个性化辅导和组织集体活动等干预策略,可以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与班主任的配合;心理测评工具的专业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提高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与家长密切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家校共育的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体系,让每一个后进生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公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悦然 . 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 ( 初中版 ),2025,(24):158-160.

[2] 殷娜 . 家校共育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策略探究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