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段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分层设计与实施路径
姜友付 杨国华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红云学校 415101
统编版教材重视整本书阅读,但教学中任务单常忽视学段差异,导致低年级畏难、中高年级兴趣不足。本文立足学段特点,研究任务单分层设计与实施,以实现阅读教学精准化。
一、不同学段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任务单分层设计的基础
(一)理论依据
统编版教材强调“学为中心”,要求阅读教学始终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明确,7-12 岁儿童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低年级(1-2 年级)学生认知以直观感知为主,对图画、具象场景的接受度更高;中高年级(3-6 年级)学生则逐步具备分析、归纳能力,可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分层任务单设计必须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同时紧密呼应教材中“精读 + 略读 + 整本书阅读”的梯度要求,让任务难度与学生思维发展节奏同步,与教材编排逻辑形成有机衔接,为阅读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现实需求
不少教师在指导不同学段学生时使用统一任务单,造成低年级学生因任务复杂超出能力范围而失去阅读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因任务简单缺乏挑战而难以深入探究。统编版教材内容呈现明显的学段差异,低年级以绘本、短篇童话为主,如《小鲤鱼跳龙门》侧重激发阅读兴趣和培养基本语感,中高年级则引入《西游记》等名著选段,强调文本分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材内容的梯度差异,使得匹配差异化任务单成为衔接教材内容、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必然需求。
二、不同学段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分层设计策略
(一)按学段特征设计
1. 低年级:以“趣味感知”为核心
低年级任务单需深度结合统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突出图画与情节的紧密关联。例如阅读《小公鸡和小鸭子》延伸绘本时,可设计“图画寻宝”任务,让学生圈出表现小鸭子帮助小公鸡的画面,设置“情节接龙”填空,如“小公鸡因为 ______ 掉进水里,小鸭子 ______ 救了它”。同时搭配贴纸奖励机制,完成一项任务即可获得对应贴纸,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任务单语言需控制在 50 字以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习惯。
2. 中高年级:以“深度探究”为核心
针对统编版教材推荐的《西游记》等名著,任务单可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阅读“三打白骨精”章节时,设置“梳理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的不同表现及原因”“对比唐僧与孙悟空的对话,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对情节发展的影响”等任务。任务中融入“作批注”“画情节思维导图”等统编版强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实用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情节感知逐步转向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契合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
(二)按能力目标设计
1. 基础型任务单:聚焦阅读基本技能
基础型任务单面向全体学生,以落实统编版教材基础目标为重点。低年级可设计“生字积累卡”,让学生摘抄绘本中“跳、游”等动词,标注拼音并尝试组词。中高年级可设计“情节梳理表”,如按时间顺序填写《夏洛的网》中威尔伯的成长事件,包括初到谷仓的不安、与夏洛相识的过程、面临被宰杀的危机以及夏洛如何帮助它摆脱危机等关键节点,以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等核心阅读技能,为后续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筑牢基础。
2. 拓展型任务单:侧重高阶思维培养
拓展型任务单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统编版“综合性学习”要求进行设计。例如阅读《昆虫记》后,布置“昆虫名片设计”任务,让学生结合文本描述绘制昆虫形态并详细标注其生活习性、独特本领等信息,设置“给法布尔写一封信”任务,让学生在信中分享阅读感悟,探讨观察方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类任务将阅读与表达、实践有机融合,助力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促进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不同学段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实施路径
(一)课堂实施:分层推进与动态调整
1. 分阶段嵌入教学流程
低年级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任务单,如阅读《咕咚》前,用“猜一猜‘咕咚’是什么”的任务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启阅读。中高年级则在精读环节穿插任务单,如分析《草房子》中桑桑的性格时,提供“事件 - 行为 - 性格”对照表,引导学生从桑桑的具体行为中提炼其性格特质。这种分阶段嵌入的方式,能让任务单与课堂教学环节无缝衔接,避免生硬植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 差异化反馈与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采用“星级评价”,完成图画任务得★,能说出选择理由得⋆⋆ ,评价时辅以“你能准确找到关键画面,真不错”等鼓励性语言,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对中高年级学生采用“评语 + 修改建议”,如针对“情节分析不完整”的任务单,提示“结合《草房子》第 5 章桑桑与杜小康的冲突细节进行补充,分析会更加全面”。这种差异化反馈方式呼应统编版“重视过程性评价”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身的进步方向,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二)课外延伸:家校协同与活动驱动
1. 构建家校共读任务链
低年级可设计“亲子共读任务单”,如让家长与孩子分工扮演《小熊温尼·菩》中的角色,录制对话音频并在课堂上分享,在亲子互动中增进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中高年级布置“家庭阅读日志”,要求家长记录孩子的阅读疑问、感悟及阅读时长等信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这些疑问进行集中解答,形成家校协同的良好阅读氛围,强化统编版“建设书香家庭”的倡导。
2. 依托活动深化任务成果
结合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要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任务单成果。低年级可开展“绘本故事表演”,让学生依据任务单中的情节提示编排短剧,以表演加深对故事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中高年级可举办“读书辩论会”,围绕任务单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否过于理想化”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任务单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地。
总之,不同学段任务单的分层设计与实施,落实了统编版教材“因材施教”理念,破解了阅读任务“一刀切”问题,提升了学生阅读素养。未来需结合教材更新,优化衔接,提供更优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健琼 . 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1.
[2] 孙慧芹 . 小学低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D]. 江苏大学 ,2020.
[3] 魏丽颖 . 协同学习视角下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3 年常德市教育研究课题“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立项号:CDJYKY2023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