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究初中法治教育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作者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初中法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助于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因此,教育者应立足课程标准,加强创新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借助高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模式,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习得过程中,能不自觉地树立法治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及素养,以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能力,助力学生的全面进步。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价值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合法、违法行为,以及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规避法律风险,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渗透法治教育元素,学生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逐渐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公德心的青少年。除此之外,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学生将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违法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害。基于此,学生会更有可能成为守法公民,从而减少社会犯罪率,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初中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巧用信息技术开展法治教育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引进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十分普遍,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具生动,更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感,有助于点亮高效的法治教育课堂。因此,在规划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应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广博多媒体教育资源,通过利用图片及视频的展示方式,使学生能深入掌握法治教育知识。例如:在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真实的法律案例,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通过播放案例分析视频,学生能亲身了解到不同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可播放一个关于未成年人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案例。通过观看视频中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经历欺凌问题,了解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处理程序,知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及了解到可依靠哪些机构来维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1]。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法治能力

在布局教学结构,重塑知识体系时,教师不仅应注重课堂教学体系的创新,还应将课外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方案中,遵循“理论 + 实践”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学习所得,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校园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内化相关的法治知识。例如:学校可鼓励学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届时为了能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搜集与法律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将深入了解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全面掌握法律体系,为未来的法治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

(三)切入角色扮演法开展法治教育

角色扮演法是情境体验式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通过应用该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模拟法律职业角色,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法律体系、职责,并逐步树立法治意识。同时,在导入该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及创造力,指导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理念,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出具备法治素养的初中生。例如: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法律职业角色(警察、法官、律师),并在模拟的情境中解决法律问题。当一名学生扮演警察时,学生需要了解执法程序、证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深刻理解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当学生扮演法官时,需要做出公正的裁决,进而从中体验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而且,在模拟法庭或法律情境中,学生通常需要协作解决问题,与同伴之间展开深入沟通,并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最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交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法治教学方案的实施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育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储备与技能,将有效的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地调整,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减少青少年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致力于设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有应用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备法治素养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齐太郎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J]. 品位·经典 ,2006(12):136-139.

[2] 郝 艳 芳 . 初 中 法 治 教 育 的 价 值 与 策 略 [J]. 中 学 政 治 教 学 参考 ,2007(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