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探索
陈丽萍
新疆和田地区图书馆 新疆和田 848000
移动互联网改变民众知识获取方式,我国网民达 11.08 亿,普及率 78.6%,对公共图书馆提出新要求,传统纸质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难满足需求。传统模式存在资源更新慢、服务受时空限制、人工编目效率低等问题,中小馆尤甚,致读者流失。数字技术为转型提供机会,电子书等占比增加,部分馆尝试在线借阅、跨馆共享,AI 改变服务模式,但面临技术成本高、馆员数字技能不足等问题。本文梳理缺陷、分析影响,提出兼顾技术与人文的转型策略,为管理者提供参考。
1 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1 传统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过去几十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以纸质载体为核心,资源建设重纸质文献采购,数字资源投入低。分类编目沿用基于物理排架的印刷时代标准,难适应数字资源组织。纸质文献需特定环境保存,维护成本高。物理空间限制制约服务,读者须到馆获取资源,受地理位置和开放时间限制,藏书量增长加剧存储空间不足,固定时间难满足读者需求差异。人工操作为主的模式效率低,编目、借阅等依赖手工,处理速度跟不上资源增长,基础咨询占用大量时间,个性化服务受限,且操作标准化低,影响读者体验[1]。
1.2 资源获取与组织的局限
传统管理模式在资源获取上渠道单一,公共图书馆主要依赖固定供应商,资源集中于纸质书刊,难覆盖新兴学科,且采购受预算审批限制,响应慢、滞后知识更新,导致热门资源重复购置、前沿资料缺失率高,部分馆专业期刊缺藏超 40‰ 。资源组织难适应数字时代,分类体系基于物理排架,电子资源描述不足,同一主题的纸质与电子资源分散,元数据标准更新慢,跨平台整合难。[2]检索工具智能化待提升,多为关键词匹配,模糊查询准确率低于 60% ,跨媒介检索弱,需反复切换界面。供需错位长期存在,采购依赖馆员经验,部分借阅图书非主动采购,数字资源使用率两极分化,资源投入与效益不匹配。
1.3 服务效能的不足
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服务效能不足,制约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实现。服务有严格时空局限,读者需在特定时间到馆,对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而言,获取资源成本高。用户需求感知弱,缺乏系统数据采集分析,反馈滞后,致资源建设与需求脱节。服务内容单一表层,深层知识服务少;对象覆盖不均,忽视非主流群体;方式被动,缺延伸服务。交互机制作用有限,读者参与渠道少。评价体系重表面指标,对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评估不足,缺改进动力。这些在数字环境下更突出,成服务创新瓶颈。
2 数字化对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
2.1 资源形态及载体的转变
数字化技术重塑图书馆资源形态,纸质文献主导地位减弱,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占比显著提升,打破物理限制,支持多终端访问和即时更新,突破传统时空约束。2022 年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阅读率 88.22%,人均年阅读 13.50 本。音频、视频等富媒体资源普及,部分馆引入 VR 技术转化古籍,增强沉浸体验,载体创新推动服务升级。纸数资源混合管理成常态,多采用复合馆藏策略。资源管理重心从保存转向利用,评估标准从“拥有数量”变为“使用效率”,数字资源可追踪性支持精准管理,助力优化采购及服务策略。
2.2 管理模式的嬗变
数字化推动图书馆从资源保管者转向服务提供者,核心任务从收藏整理转为资源整合与知识传播,空间上缩减实体书架、增设数字阅览和协作区。管理理念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做采购决策。服务模式变为双向互动,读者可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资源建设,如闽江学院图书馆读者荐购超 70% 。技术催生新型管理工具,提升效率、降低错误率,但也带来维护成本增加等挑战。评估体系从馆藏规模转向用户满意度等动态维度,部分馆引入实时数据看板优化服务。
2.3 用户需求的变化
数字环境深刻改变读者信息获取习惯,碎片化阅读成主流,超七成成年人用移动设备短时阅读,单次专注时长低于 15 分钟。2025 年 4 月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 82.1%,人均纸质与电子书合计阅读 8.31 本,数字化阅读接触率首破 80% ,手机阅读占比 78.7%,电脑端在线阅读降 2.3 个百分点。这要求图书馆提供适配移动端的内容形态。读者个性化需求增强,期望定制化推荐,年轻群体注重体验差异。交互参与意愿上升,读者转为内容共创者。代际差异带来需求分层,老年读者偏好实体服务,需建立分层服务体系。
3 数字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运用多元化资源采集与整合策略
数字化时代要求图书馆突破传统资源采集方式,单一纸质采购难满足多样需求,需建立多渠道机制,将开放资源、网络原生内容等纳入馆藏,如收集政府公开数据等,弥补商业数据库盲区。特色资源深度开发是差异化关键,应对地方文化等制定专项数字化计划,转化为可检索数字资产。开通线上荐购平台,邀学者参与专业资源筛选,形成协作链条,保障质量并增强用户认同。跨系统整合是服务基础,需打破检索壁垒,构建统一元数据框架,借 AI 关联不同载体资源,减少用户切换平台耗时。
3.2 AI 赋能图书资料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正革新图书馆核心业务流程。资源编目环节,自动化系统借助文本分析技术提升效率数倍,还能自动检测并修正数据错误,提高编目准确性。智能检索工具基于语义理解分析用户意图,如检索“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时,会同步推荐相关书籍、研究报告及数据图表,且通过学习用户行为优化推荐精准度。深度分析技术为知识服务赋能,可提供互动式阅读引导、生成专题研究脉络图,图像识别技术还能解决古籍利用障碍。但技术应用需平衡效率与人文价值,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服务同质化,需建立人工审核机制形成互补 [3]。
3.3 全方位提升读者体验
构建统一服务平台是提升读者体验的基础,整合多种功能,优化界面设计,支持跨设备同步,实现服务场景无缝衔接。个性化服务需兼顾精准与探索,引入人工筛选机制穿插跨学科内容。即时反馈通道可让读者实时评价资源质量,系统对低分评价触发调查并推送改进方案,提升响应效率。平台的无障碍设计保障服务普惠性,为视障读者开发语音导航,为老年用户设计适配界面,数字素养培训增加代际互助,促进服务包容性提升。
4 结束语
数字化变革重塑我国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数字资源占比与用户访问频次上升,印证技术赋能知识服务的潜力。转型需警惕技术与人文、效率与服务深度、资源覆盖与精准供给三重矛盾。各地实践显示,混合资源管理、人机协同、分层服务等路径有效,证明转型是服务升级而非取代传统。图书馆终极使命是连接人与知识,平衡技术与服务创新,兼顾文化触感与数字人文智慧,此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文洁 . 融媒体视域下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智能化管理策略探析 [J]. 文化月刊 ,2024(8):116-118.
[2] 禹雪燕 . 融媒体时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新策略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23):122-123.
[3] 田蕉翠 .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智能化转型路径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5):69-71.
作者简介:陈丽萍(1982—),女,汉族,安徽蚌埠,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