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对国防战略的影响探析
董超
340604198704152014
古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璀璨的文化不仅塑造了印度的民族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世界。印度文化起源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具有极强的宗教、多元和包容性,先后融入雅利安、阿拉伯以及昂撒等文化,形成现代印度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国家制度、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也是我们深刻了解潜在竞争对手的有效途径。
一、民族文化对印安全体制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指印度各民族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展现全民族共同价值准则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和。类似日本“猎狩文化”造就其作战指导偏向“突袭”观念一样,印度民族文化同样深刻影响其军事体制。
(一)民族认同差异形成狭隘利益观。在英国殖民统治之前,印度从未实现对南亚次大陆的统一,现代印度有超过 2000 个民族,122 种主要语言和 1599种其他语言,各民族之间的身份认同、宗教认同、价值认同差异巨大,为争夺生存和发展权利,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印度《吠陀》中有句话可以体现出印度民族狭隘的利益观:“就算在群飞的鸟儿中,每一只鸟儿都得自己飞”,这种症结同样也体现在印度军队体制之中。印军各军种本位意识强烈,相互之间缺乏认同和配合,在1999 年印巴卡吉尔冲突中,印空军甚至拒绝参与陆军协同作战。此外军队内部因为信仰差异、民族排斥、种姓观念等原因,很难实现战时协同。
(二)宗教信仰冲击造成局促安全观。印度的历史是一部外民族入侵史和宗教统治史,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英国人先后在4000 年的跨度内,入侵并统治印度,同时也带来了婆罗门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金教等宗教信仰。近代以来印度宗教冲突此起彼伏,印巴分治就是教派矛盾激化的直接产物,印度自治后至今,平均每年发生教派冲突 50余起,总死亡人数接近 200 万。这种形势使印度政府对国家安全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由此产生了偏激、局促的安全理念,对内强化中央集权政府对各邦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对外采取“前进”战略,强调主动遏制消灭威胁。先后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缅甸、锡金、果阿、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家实施武装侵略或吞并。
二、殖民文化对印国防战略的影响
自 16 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开始,到 1947 年印度独立自治,印度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刻影响了近代印度的各项制度设置和国防战略。
(一)加速民族认同和政治统一。马克思认为英国人统治下的政治统一,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固、更强大,这是印度复兴的第一个条件。英国的殖民统治消灭了印度封建邦国割据,使用武力征服南亚次大陆,客观上加速了印度领土的统一和政治的融合。殖民统治期间,英国以本国制度为样本,在印度实行议会制和联邦制,奠定了现代印度基本政治制度。但因为英国对印度残酷的殖民统治,也使得印度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先后爆发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退出印度”运动,印度民族自治活动逐步迈入正轨,也为印度自治后成为稳定的联邦制国家奠定了基础。但也因印度是在宗主国英国主导下完成的统一和独立,其有较强的去殖民化意识,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较为急切且脆弱,体现在军事方面,突出表现为军事盲目和冒进主义。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失败而导致丧失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地位,近期边境冲突特别是 2020 年加勒万河谷“615”冲突使印军损失惨重。
(二)塑造民主政体和民族主义。印度从英属殖民地独立的过程,并不是靠暴力夺取政权,而是从殖民体系的根基下脱胎出现的,这种独特的建国道路与其余国家有着截然不同。印度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大多受到英式教育,印度独立之后的“路径依赖”使其继续沿用和英国议会制,成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制国家”,也正是因近 200 年的殖民经历,印度民族主义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作为开过总理的尼赫鲁曾经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独立后的印度为维持松散的联邦制度、弱化宗教冲突,不断强化民族主义共识,将南亚大陆视为自己势力范围,将其定位为南亚国家的保护者和秩序维护者,不断将其运用在政治强权和军事霸权上。1962 年中印战争之后,印度政府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和战略对手,在中印边境长期保持对华军事威慑,冲突不断。
(三)继承军事体系和军事强权。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出台相关法案要求英属印度在军队内实行文官制度,这一制度在印度独立后很好的传承下来,建立了“文官治军、三军分立、三级决策”的国防领导指挥体系并沿用至今,从权利构成、国防决策上避免了军权过大、军人干政,确保了经济、军事和政治一体化建设。但同样也导致军政军令脱节、军种各自为政、改革尾巴不掉等弊端,严重制约其联合作战能力和协同发展。军事战略上同样受到英国殖民影响,信奉军事强权,强调“先发制人”和“战略威慑”,不断在南亚地区展示军力甚至武装干涉,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多次产生冲突摩擦,以彰显军事强权。
三、地理环境对印军事战略的影响
印度的地理环境是其军事战略文化的物质基础,对印度政府的安全判断和战略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南亚次大陆相对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印度军事战略带来巨大的优势。
一是在南亚居于主体地位。南亚次大陆北部有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阻挡,西部、南部和东部濒临海洋,总体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半岛地形。印度周边多为小国弱国,这种地理上特点和军事上的优势,让印度民族滋生了在南亚次大陆上绝对优越感。既造成了印度的固步自封,又凸显了其傲慢自大的民族性格,一方面促使其安全诉求和军事战略重点放在西北和北部的巴基斯坦和中国,另一方面区域内绝对军事实力促成其对南亚地区各国的胁迫和控制。
二是在南亚位于交通枢纽。从亚欧大陆整体布局来看,印度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联系最高效、最经济的航线必经之处,处于石油、货物运输南来北往交通的枢纽地带,印度有 7516.6 公里的海岸线,为其海洋战略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更容易遭受海洋上的侵入。鉴于印度洋以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价值,印度提出了控海和拒海两条战略目标,力图控制印度洋附近的战略要点和战略水路,拒止域外实力进入印度洋范围,保护印度国家利益,彰显出印度发展自信的大国自信。
印度国防和军事战略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不断演变,武装力量改革不断趋于联合,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印度国防战略基于民族文化、殖民影响和地缘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底层逻辑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全面系统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既是应对中印领土争端斗争的需要,也是避免战略误判引发战争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毛艳 . 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及其影响 [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6-110.
[2] 陈倩 . 新形势下印度军事战略演变的规律与趋向 [J], 数字化用户 ,2017(49).
[3] 宋 海 啸 . 印 度 民 族 性 格 及 其 对 印 度 国 家 的 影 响 [J]. 世 界 民族 ,2010(01).
[4] 任飞. 印度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J]. 南亚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