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在技工院校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实训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钱锦秀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0

引言

本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技工院校机电故障诊断实训中的应用,旨在探索一条可落地、可推广的智能化实训路径。AI 结合实训的创新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故障诊断思维,使其掌握智能运维的核心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关键技术

(一)核心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的技术体系主要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知识图谱三大方向,其主要目标是从多源异构数据中提取故障特征并实现分类。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在早期故障诊断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依赖专家经验构建的特征工程,适用于振动信号、电流波形等结构化数据的二分类问题,例如判断轴承是否存在早期点蚀。随机森林的集成学习特性使其在样本不平衡场景下表现稳健,但面对高噪声工业数据时,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往往受限。深度学习技术则突破了特征工程的瓶颈,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可直接处理原始振动信号,通过多层卷积核自动提取时频域深层特征,在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中实现 96% 的平均识别率;长短期记忆网络擅长捕捉设备退化过程中的时序依赖关系,如通过分析三个月连续采集的电机温度数据预测绝缘老化趋势。知识图谱技术则构建了故障现象、机理与处置措施的语义网络,离散的维修经验转化为可推理的结构化知识,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振动主频为转速的2 倍频”时,自动关联“转子不对中→建议激光对中仪校准”的处置链,这种符号逻辑与数据驱动方法的融合大幅提升了诊断结果的可解释性。

(二)工业场景适配性

技工院校的实训环境更需关注小样本学习与迁移学习的适配优化。实际生产中大多数的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导致故障样本极度稀缺,小样本学习通过元学习框架在仅有 5~10 个故障案例的情况下仍能构建有效诊断模型,其主要策略是从相似设备的故障模式中迁移共性特征。某实训项目采用原型网络对轴承故障进行分类,显著优于传统深度学习模型。迁移学习则解决了院校实训设备与工业现场数据分布差异的问题,通过冻结预训练模型的特征提取层,仅微调全连接层即可实现跨设备诊断。工业场景的实时性要求进一步催生了模型轻量化技术,知识蒸馏将复杂教师模型压缩为学生模型,在保持 95% 原模型精度的同时将计算量降低至 1/20 ,使算法能在树莓派等边缘设备上实时运行。对抗训练则增强了模型在油污干扰、电磁噪声等非理想环境下的鲁棒性,通过向输入数据注入扰动样本,迫使模型学习更本质的故障特征。

二、技工院校实训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场景的AI 应用方案设计

(一)硬件架构

技工院校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实训的硬件架构设计需兼顾低成本与高可靠性,其在于构建一套可实时采集设备状态数据的传感器网络,并部署边缘计算单元完成本地化智能分析。典型配置采用工业级振动传感器、红外热成像模块和电流钳形表组成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以覆盖机械、热力学、电气三大故障特征维度。传感器通过 RS485 或 LoRa 无线协议接入边缘网关,形成分布式计算节点,既避免了对学校中心服务器的依赖,又满足了实训车间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通信需求。为模拟真实工业场景,可在现有实训设备上加装故障模拟装置,例如可调偏心轮机构用于人为制造轴承不对称故障,或通过可变电阻箱模拟电气接触不良。硬件布局降低了院校的改造成本,更通过“真实设备+ 可控故障”的组合,为学生提供了从信号采集到故障复现的完整闭环训练环境。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进一步解决了传统云端分析存在的延迟问题,学生可在 200ms 内获得振动信号的时频域分析结果,即时反馈机制显著提升了实训的沉浸感与教学效率。

(二)软件系统实现

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是 AI 技术落地实训教学的枢纽,其架构需遵循“数据管道 - 特征工程 - 智能诊断 - 决策支持”的四层逻辑。数据采集层采用

Modbus-TCP 协议与硬件交互,通过滑动窗口算法对原始信号进行切片预处理,有效捕捉瞬态故障特征。特征提取环节融合了传统信号处理与深度学习优势:一方面利用小波包变换分解振动信号至 6 层深度,提取各频带能量熵作为经典特征;另一方面构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直接处理原始波形,通过自适应学习获得更具判别性的深层特征。故障诊断核心模块采用轻量化设计的随机森林与GRU 混合模型,模型体积压缩至 8MB 以内以满足边缘设备资源限制。为增强教学实用性,系统后台集成故障知识图谱,将诊断结果与结构化维修方案关联推送。教师端管理界面支持故障案例自定义导入,可灵活添加新型数控机床或工业机器人等设备的故障模式,开放式设计使实训内容能持续对接产业技术升级。

(三)教学交互设计

教学交互的创新性设计直接决定了 AI 技术的实训融合深度,需突破传统“观察 - 模仿”的单一训练模式。通过 Microsoft HoloLens2 实现的 AR 故障透视系统,可将设备内部轴承磨损位置、齿轮断齿形态等不可见故障三维可视化,学生通过手势操作即可层层剥离设备外壳观察故障点,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使抽象的诊断逻辑具象化。虚拟故障注入平台则赋予教师更高维度的教学控制权,在 PLC 程序中预设 32 种典型故障代码,通过调节故障严重程度参数,引导学生建立故障表征与严重度的关联认知。系统智能辅导模块基于 NLP 技术构建,当学生操作红外热像仪误判温度阈值时,自动触发语音提示,建议对比历史温升曲线,当前差值超过安全范围。为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工位间设计分布式诊断任务,例如组 A 分析振动频谱时,组 B 需同步校验电流谐波数据,最终通过多终端数据看板整合结论,此设计模拟了真实工厂中多工种协同排故的作业流程。交互界面的适龄化改造同样重要,采用高对比度色彩编码和简化菜单层级,保证技校学生能快速适应数字化操作流程,避免技术门槛削弱学习兴趣。

结语

人工智能在技工院校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实训中的应用,是技术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探索。当前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故障诊断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AI 技术的引入,一方面提升了实训教学的精准性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对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及硬件配套提出了新的需求。而随着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机电故障诊断实训或有望从单机智能化迈向系统级协同化,而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应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 AI 辅助决策结合工匠经验的复合能力塑造,以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先帜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J]. 精品生活 , 2025(1):118-120.

[2] 彭琦雅 , 李锋 , 欧海林 , 等 . 人工智能视角下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探究 [J]. 中国培训 , 2025(3):31.

[3] 周美英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J]. 202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