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的语言形式创新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

作者

刘禹含

长春师范大学

引言: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是文学语言形式的巨大革新,摆脱古典诗词的复杂文义表达,强调简练、直白的白话诗歌,焕发诗歌的活力。本文想从五四时期白话新诗语言形式变革的角度,解读白话新诗的文学史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窘境和危机,并提出改变语言危机的方向,全面认识白话新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作用。

1.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文学史意义

可以说五四白话新诗的诞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其文学史价值并不在于单纯的改换一种语言形式,而是利用白话冲破了诗歌封闭的文化圈子走向社会。白话新诗的意义不但对诗歌的语言进行了革新,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了诗歌的功能性:诗歌不应只是文学的文学,更应该是思想的文学、社会理想的表达 [1]。诗人们利用白话抛开旧有的诗歌语言的束缚,提出了更为适合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的文学主张,诗歌语言的革新促使其进入了与现实对话、与人民对话的时代。

2.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语言变革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传统诗歌规范的冲击与适应

首先是白话新诗创作的格律、对仗等传统诗歌规范的制约,传统诗歌有严格的形体和节奏,白话语言自由,与形体和节奏难以调和。诗人挣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却想要留下诗歌美感和音乐感,这自由与束缚的矛盾导致了诗人创作迷惘与困顿 [2]。

2.2 白话语言的表现力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白话口语的直白简洁,缺乏传统诗味,缺少修辞、韵律之美,表达情感、营造诗歌艺术效果能力不够,需要诗人从平白中发掘深层诗意与诗情画意,是白话诗人最为艰难之处 [3]。

3. 推动五四时期白话新诗语言形式创新的策略

3.1 强化白话语言的表现力与艺术功能

为了使白话新诗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诗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做了很多的尝试,用最直接有力的句子来表达复杂情感,将语言进行艺术化。语言直接性与艺术性的张力,是白话新诗的魅力所在 [4]。诗人们不再为传统的修辞所束缚,将日常生活的语言碎片化,把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情感,艺术化成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诗情。

3.2 结合现代社会语境,拓宽语言表达的边界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它是语言的创新、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五四诗人明了社会变革、文化更迭需要文学冲破狭小的话语范围,语言的变化要不仅限于个人情感的倾泄,也要把社会现实复杂多面的时代气息表达出来 [5]。因此,诗人把语言拓展到广阔的空间、结合社会变革中的现实内容与思想矛盾,使白话新诗从文字段面具有了情感的文学性之外,也有政论、社会意识的属性。

3.3 激发诗歌创作与语言形式创新的互动

白话新诗的语言实验绝非单纯对语言形式的探索,它们与诗艺实践之间具有深刻的互动关系,而语言形式的突破对于白话新诗创作来说,不仅是表达新思想、新情感的手段,更是激发白话新诗创作动力的来源。诗人实验性地运用多种语言形式,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语言形式的流动性与开放性,使得思想得以自由而畅快地流露、情感真实而充分的倾诉[6]。白话新诗的诗艺实践形成了白话新诗创作与语言形式的良性循环,新的语言形式促使白话新诗创作更有可塑性,而白话新诗的不断丰富又刺激语言形式的“生长”。

结束语:

五四时期白话新诗语言形式的探索,既是此前诗歌形式的重要变革,也是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一次重大事件。白话新诗的语言,一方面脱离了原有格律的束缚,另一方面也为诗歌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也为诗歌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提供了新的语言可能。尽管这种努力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这一语言的探索不可磨灭地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之路中极为显著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志成 , 郑伟斌 . 白话新诗对人称主语的历史抉择及其诗学意义 [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39(1):90-95.

[2] 方长安 , 扈琛 . 新诗之”歌”建构——重审 1930 年代《新诗歌》的诗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J]. 学习与探索 ,2023(1):169-174.

[3] 王东风 . 从胡适的诗歌翻译反思西方诗歌与白话新诗的关系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47(2):38-48.

[4] 李遇春鲁微 . 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中的雅俗之辩 [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2):190-197.

[5] 杨志 . 旧体诗的白话历险 : 以周氏兄弟和聂绀弩为中心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9(4):112-120.

[6] 李巍 . 胡适的文学正宗说与白话文学史的重构 [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1):26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