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路基工程的试验检测方法新探
李磊
安徽省七星工程测试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0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工程规模持续扩大。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4 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突破 540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8.4 万公里。路基工程作为道路桥梁的基础承载结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精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需求。因此,探索新型试验检测技术对提升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道路桥梁路基工程试验检测的特
1.1 多维度技术融合性
现代路基检测技术体系涵盖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材料组分分析、结构完整性评估三大维度。以动态载荷试验为例,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项目中,采用德国 Zorn ZFG 3000 型落锤弯沉仪,通过 10 吨级落锤装置模拟车辆荷载,结合 PCB Piezotronics 356A16 型三向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 100mV/g )与 Keyence IL-1000型激光位移计(分辨率 0.1μm) ),同步获取路基动态变形模量(Evd)与回弹模量(Er)数据。项目团队建立Evd-Er- 压实度(K)三维回归模型,将压实度检测误差率从传统灌砂法的8.3%降至2.1%,使全线120 公里路基验收一次通过率提升至99. 2‰
1.2 环境敏感性
地质条件、水文特征、气候因素对检测结果影响显著。在冻土区路基工程中,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于哈尔滨至伊春高铁(哈伊高铁)冻土区段(K150+200-K180+500),采用北京中科智创冻胀力测试仪(量程 0-500kPa,精度 ±0.5%) )与美国 Omega 热敏电阻阵列(-50∘C \~+150℃量程,分辨率 0.1∘C ),构建冻土路基多场耦合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冻胀力与地温梯度变化,项目团队建立冻胀量 - 冻胀力 - 含水率动态预测模型,将路基冻胀病害发生率从传统方法的78% 降低至 26% ,较设计预期值减少67%。
1.3 施工工艺关联性
检测结果与压实机械参数、填料级配、分层厚度等工艺要素强相关。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云南昭通至四川乐山高速公路(昭乐高速)项目(合同段 ZL12 标)中,针对山区红黏土填料特性,采用宝马格 BW226DH-4 型振动压路机(激振力 330kN,频率28/35Hz),通过压实度 - 压实功 - 含水率三因素正交试验,建立工艺参数 - 质量指标关联模型。项目团队研发智能压实控制系统,实现压实遍数、行进速度、激振力动态调节,使路基压实度合格率从基准值89.4% 提升至98.6%,单公里检测成本降低 42% 。
2 道路桥梁路基工程试验检测方法
2.1 动态载荷试验检测技术
该技术通过落锤自由落体产生瞬时冲击荷载,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阵列采集路基变形数据。技术要点包括:
设备配置:采用10 吨级落锤装置(符合ASTM D4694 标准),配备三向加速度传感器(量程 ±50g,频响 0-5kHz)与激光测距仪(精度 ±0.1mm, ),以实现冲击能量与变形响应的同步量化;
数据采集:采样频率不低于10kHz(满足动态信号频谱分析需求),单点测试时长 ⩽3 分钟(兼顾效率与数据完整性),通过时域- 频域联合分析排除环境振动干扰;
指标分析:建立动态变形模量(Evd)与压实度(K)的二次回归模型 (R2⩾0.92) ),揭示瞬态荷载下路基材料本构关系,为压实质量动态控制提供依据。
2.2 无损检测技术体系
2.2.1 探地雷达(GPR)
适用于土石混填路基空洞、夹层及含水率异常区隐蔽病害诊断,采用 1.5GHz 屏蔽天线(带宽500MHz-2GHz)实现电磁波反射探测。其技术核心在于双频耦合分层解析(高频 0-3m/ 低频3-10m)、Kirchhoff偏移成像消除绕射干扰(定位精度±5cm)及TDR介电常数-含水率-压实度多参数反演,为运营期路基质量评估提供三维可视化诊断依据。
2.2.2 地震波层析成像(MASW)
突破传统静力触探的点式破坏性局限,实现非破坏性全断面三维扫描,效率提升3-5 倍,尤其适配复杂地质地基均匀性评价。其技术核心为 SPAC 法提取瑞利波频散曲线反演剪切波速剖面,引入模拟退火 - 遗传算法优化非线性反演以抑制浅层干扰,最终构建三维波速云图精准划分均质区与软弱夹层,为地基处理提供分层参数化决策依据。
2.2.3 红外热成像检测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实现混凝土浇筑 24 小时内冷缝缺陷的早期预警,依托混凝土水化热动态响应特征实现无损诊断。其技术逻辑为:高精度红外热像仪( 640×480 分辨率,NETD ⩽ 50mK)重构表面热流场并模拟内部传导路径,通过温度梯度突变( ΔT>3∘C /m)与等温线扭曲指数( ≥1.2) )精准定位冷缝,最终结合水化热 - 龄期 - 强度模型量化冷缝对结构耐久性的时效性风险。
2.3 地基承载力检测技术
2.3.1 平板载荷试验
采用直径 0.8m 刚性承压板,分级加载至设计承载力的 2 倍。该技术通过模拟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渐进破坏过程,建立荷载 - 沉降曲线特征点(如比例界限、极限荷载)与地基承载力的量化关系,为复合地基处理效果验证提供直接依据。
2.3.2 动力触探试验
重型动力触探(N63.5)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呈线性相关。该技术基于锤击能量传递效率与土体抗剪强度的相关性,通过锤击数修正系数反映土体密实度、含水率及粒径级配的综合影响,适用于砂土、粉土及碎石类土的快速分层评价。
2.4 压实度检测技术
2.4.1 灌砂法优化
采用 0.3-0.6mm 标准砂,通过量砂密度标定装置控制误差 ⩽0.01g/cm3 。该技术通过标准化砂的密实状态反演试坑体积,结合现场含水率测试修正干密度,其核心在于消除砂粒级配、灌砂筒几何尺寸及操作手法对体积测量的系统误差。
2.4.2 核子密度仪法
采用 γ 射线背散射原理,实现含水量与干密度同步检测。该技术基于康普顿散射效应与光电吸收效应的耦合作用,通过双能 γ 射线源(如 241Am-137Cs 组合)建立散射计数率与土体物质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需定期进行标准块率定以消除仪器漂移影响。
2.5 弯沉检测技术
2.5.1 落锤弯沉仪(FWD)
采用 5 吨级落锤装置,通过 7 个压力传感器获取弯沉盆数据。该技术通过瞬态冲击荷载模拟车辆动载作用,利用弯沉盆曲率半径与路面结构刚度的反演关系,可同步评估面层、基
层及路基的协同工作性能,为旧路改造提供层位贡献率分析依据。
2.5.2 自动弯沉仪
通过贝塞尔曲线拟合弯沉 - 距离关系,实现连续动态检测。该技术采用多普勒激光测距原理,以 5km/h 检测速度实现弯沉数据的等间距采样,结合动态标定系数修正车辆振动干扰,适用于长线路基路面结构强度普查与纵向不均匀性评价。
3 道路桥梁路基工程试验检测对策
3.1 技术标准体系完善
建议修订《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增加动态载荷试验、无损检测等技术条款。该修订需结合地域气候特征(如冻土区、膨胀土区)建立差异化控制阈值,并通过动态变形模量Evd 与弯沉值的双指标联动机制,实现路基刚度与整体承载力的协同评价。
3.2 检测设备智能化升级
研发集成多传感器的智能检测车,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实时分析。该设备需融合北斗定位、5G 通信与边缘计算技术,构建" 传感器阵列- 车载工控机- 云端平台" 三级数据处理架构,支持检测数据时空关联分析与异常预警的实时推送。
3.3 全流程质量控制
建立" 检测- 反馈- 调整" 闭环管理体系:
(1)施工前:通过地质雷达预探测识别不良地质体。该环节需结合地质剖面与电磁波反射特征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为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参数化决策依据。此模型可量化岩土体介电常数异常区与强度衰减带分布,为换填、注浆等处理措施提供空间定位与参数优化依据,实现不良地质体的靶向治理。
(2)施工中:采用压实度实时监测系统控制分层压实质量。该系统需集成智能压实传感器与压实质量反演算法,实现压实度、含水率与振动频率的动态联动控制。此联动机制可建立压实能量与土体密实度的非线性响应模型,通过振动频率自适应调节消除离析带,保障压实层间连续性与整体刚度均匀性。
(3)施工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竣工验收。该技术需通过点云数据配准与曲面重构算法,建立毫米级精度的路基数字孪生体,支持结构尺寸偏差与表面平整度的自动化评价。此数字孪生体可量化边坡坡率偏差、排水沟线性误差及台背回填不均匀沉降,为质量缺陷追溯与责任界定提供可视化证据链,支撑工程验收的标准化与透明化。
3.4 人员能力建设
推行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具备以下资质:
(1)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需建立“材料- 工艺- 标准”三角校验机制:通过击实试验与 CBR 值验证填料级配合理性,结合弯沉检测、动态模量试验量化路基承载性能,实现检测数据与施工参数的双向溯源,确保技术标准与工程实践无缝衔接。
(2)无损检测(UT/RT)Ⅱ级及以上证书:需构建“信号特征 - 缺陷类型 - 处置方案”关联图谱:利用超声波频谱分析定位夹层、脱空缺陷的几何边界,结合射线透照成像解析钢筋锈蚀、混凝土离析的微观劣化机理,为隐蔽工程缺陷修复提供靶向技术支撑。
(3)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需建立“环境- 操作- 结构”三维风险矩阵:通过有限元模拟预判地质雷达扫描对地下管线的电磁干扰风险,结合振动波传播规律评估动态荷载试验对邻近结构物的扰动阈值,最终形成覆盖设备吊装、高空作业、辐射防护的全场景标准化安全规程。
4 结语
道路桥梁路基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动态载荷试验、无损检测、地基承载力检测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智能检测设备与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检测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领域,为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道路试验检测方法探究. 杨德忠.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12)
[2] 道路桥梁路基工程的试验检测方法新探. 樊治佳. 居业,2020(07)
[3] 高速公路原材料及道路路基试验检测方法. 许爱霞. 居业,2022(05)
[4] 公路工程施工材料及路基试验检测方法. 赵远丽. 运输经理世界,2023(11)
[5] 公路施工中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方法分析. 沈慧. 运输经理世界,2020(07)
[6] 道路桥梁路基工程的试验检测方法及其特征分析. 尤文龙. 建材与装饰,2017(42)
[7]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方法及要点研究. 徐焕明. 运输经理世界,2023(33)
作者简介:李磊,男(1999),籍贯:安徽六安,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