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航海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思考

作者

邢村村 张红

天津海事测绘中心 天津 300221

引言

近年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3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

党和国家的重视支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新可能。数字化成为航海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从数字化视域,借鉴国内数字文保的进展和挑战,对航海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初步的思考。

一、数字化采集:建立永久保存的历史档案

在数字化最先普及的图书、档案等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92 年就发起“世界记忆”工程,以期对记忆性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国内而言,敦煌莫高窟、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率先走在了数字化文保前列。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已从二维拓展到三维,不仅高保真记录壁画信息,还获取了精准的空间结构信息,樊锦诗先生四十多年前“建立永久保存的历史档案”的梦想,已经被数字化技术照亮。

然而,国内有关航海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数字化保护的实证研究,实践方面更是匮乏。笔者认为,在航海保障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依靠一种技术,而是需要与多种技术相结合,如摄影学、统计学等技术,这些专业技术将文化遗产进行制作、分类、存储与展示,形成专业化的航海保障文化遗产数据库。因此,航海保障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并不是单纯的数字化运用,而是与多种技术、专业标准共融的一种综合系统。进行覆盖全面的数据化采集,是建立航海保障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第一步。

二、数字化呈现:带来更加多元的交互体验

2020 年1 月28 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一份《关于向“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提供网上展览内容资源的倡议书》,鼓励各地文博机构向公众提供更便捷的线上服务,各地纷纷推出了一批优质的数字化展览资源。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博物馆业界公认的“沉浸式体验天花板”。顺着各个朝代的船模慢慢往走,观众们站在复古船甲板上,流水哗啦,两岸景象游移,犹如身临其境地行舟于古代大运河之上。25 台投影机营造虚拟现实的效果,周围的虚拟景象都有严格的历史依据。数字化呈现带来的体验不仅仅是便捷,更有多元的交互式体验。有学者认为,数字技术从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使数字文化生活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特征。

数字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以历史灯塔为例,由于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国内历史灯塔大多尚未完全面向游客开放。一些灯塔地理位置偏远,参观游览的路途成本高昂,如花鸟山灯塔;一些灯塔借助一般出行工具难以抵达,如新中国第一座海中灯塔——大沽灯塔。从文物保护法的角度,一些灯塔如老铁山灯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以搬迁,但可对它进行三维数据的采集,通过 3D 打印,最后把它‘轻质搬运’到展厅里。所谓的“轻质”,是指3D 打印时可以内部空心,外部由玻璃钢等特殊材质制成,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信息几乎跟灯塔本身没有太大区别,能够达到把历史文化的信息展现给观众的目的。

我国近代历史海图是绵延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献,不仅如实记录和反映了海域的历史面貌,还是历史海洋环境研究、近代史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的“上新”或许可以提供有益的思考。打开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的公开网页,就可以随时随地放大观摩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唐韩滉五牛图》,点击放大按钮,牛的睫毛清晰可见,姿态真切生动;敦煌研究院上新的“数字藏经洞”,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公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壁画,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笔者认为,数字化呈现在达到宣传航海保障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可减少观众接触文物本体的频次,对于历史海图这类材质特殊的文物至为重要。数字化呈现的意义在于,把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航海保障文化遗产置于先进数字化保护下,从而有效延伸航海保障文化产品的传播时间和空间范围,助力实现航海保障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多元化保护开发。

三、困难与挑战

2022 年,《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发布,其中有两组反差明显的数据: 90% 的文博机构认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73% 的用户认为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有帮助。与此同时,文博机构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程度的平均值仅为 5.18 和 5.19 分(以 10 分为最高分)。

资金难题是首当其冲的“痛点”。云冈研究院超算中心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我们现在的计算能力在全国文博系统应该排第一,但是它非常花钱、花能源。”除了资金、人力方面的挑战,数据资源不完备、公众粘合度和互动性不高、线上公共教育功能偏弱,以及如何避免形成千篇一律的文化虚拟影像,找到航海保障文化的独特性……以上都是数字化保护航海保障文化遗产仍需面对的问题。因此,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数字化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人去到现场亲身体验、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去。

四、展望与建议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展望与建议:

一是深化航海保障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遗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是航海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虽然伴随着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 ,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文物普查数据库 , 但航海保障领域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研究还比较滞后。现有的调查大部分针对海洋资源和环境或较倾向于航海保障业务工作,尚未开展专门针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专项普查,建议从普查入手,进行价值评估和数据采集。

二是提升供给能力,将航海保障文化遗产贡献给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此举不仅契合国家相关战略,能够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还可以通过线上综合系统这类公共服务将航海保障文化会惠及更多人群。通过多终端的广泛传播,航海保障文化资源就会走出海事航保,走出博物馆、图书馆,跨越时空限制,让人们随时共享。

结语

航海保障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维护着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航海保障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现实延伸,数字化保护体系的构建亦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辈有责任不断提升航海保障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为讲好航海保障故事、展示航海保障形象、乃至弘扬中国精神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简介:

1 作姓名:邢村村;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 年5 月;籍贯河南孟津:民族:汉;最高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海事文化建设、海图编辑发行2 作姓名:张红;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 年12 月;籍贯武清:民族:汉;最高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海事文化建设、海图编辑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