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语文与专业课程的跨学科协作机制研究
戴珍玲 王琰
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变革。高职教育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语文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逻辑思维,因此,亟需探索有效的跨学科协作路径,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课程融合机制。
一、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核心要求
(一)技术驾驭与创新突破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技术上的大突破,特别是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些前沿科技,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一起应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光会操作机器或软件,还得有真本事去驾驭这些技术,并且要能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这不是过去那种只懂单一技能的方式,现在更强调对复杂系统的整体认知,要会操作、会维护,甚至能动手改进它。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靠创新驱动的,所以人才必须培养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真正解决实际中的难题。在技术更新飞快、应用场景变来变去的环境下,需要能敏锐地发现需求和痛点,敢于挑战老一套的模式,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来创造性思考,提出新点子,然后大胆去实践验证[1]。
(二)数据要素整合与跨界协同能力
整合数据要素,还要会跨界合作,现在推动发展的“原材料”在变,数据这个东西越来越像水、电一样重要,它不再是躺在表格里的死数字,而是活生生的、能产生大价值的“新燃料”。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数据,需要把他们理清楚,然后动脑筋分析、看懂它们背后的门道(不是光盯着数字看),从这堆“沙子”里淘出真金白银——也就是真正有用的信息和洞察,最后,用它来做出更好的决定,数据现在不是简单的记录员,它更像是驱动整个机器跑得更快、催生新玩法、创造新价值的核心发动机,如果能把这堆数据用对,就能更好地发展 [2]。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语文与专业课程协作的必要性
(一)破解人才能力结构性矛盾,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复合素养的刚性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产业深度转型,其催生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服务和绿色化发展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超越单一专业能力的复合素养要求 [3]。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 “专业硬技能”与“人文软实力”割裂 的结构性矛盾:专业课程聚焦技术实操,却忽视沟通协作、技术文档解读与撰写等关键能力;语文教学偏重文学赏析,脱离真实职业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应对技术迭代中的复杂信息处理、跨团队协作及创新性表达需求[4]。因此,语文与专业课程的深度协作,是打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壁垒,系统性培养“精技术、善沟通、能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路径,更是职业教育响应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升级的核心使命。
(二)激活语文教学效能,破解传统教学与职业应用脱节的困局
传统高职语文教学因脱离专业语境,陷入 “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学用脱节” 的困境。教学内容多局限于通用文体与文学知识,缺乏与数控编程、电商运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的关联性,导致学生难以感知语文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价值。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术文档海量化(如AI 算法说明、物联网协议)、协作场景复杂化(如跨境研发团队沟通),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应用的专业性与情境性 [5]。若语文教学仍固守普适性内容,将无法培养学生 “在专业场景中精准理解、高效表达、创新思维” 的核心能力。唯有与专业课程协作,将语文教学嵌入真实技术项目——例如在机电课程中训练设备说明书精读与安全规程撰写,在商贸项目中模拟跨境商务谈判与合同拟订——才能以专业任务驱动语文学习,使语言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工具,彻底扭转语文教学“边缘化”与“无效化”的现状。
三、高职语文与专业课程跨学科协作机制构建策略
(一)以产业需求为锚点,重构课程融合生态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业变革,要求高职教育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语文与专业课程深度互嵌的课程生态。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以真实职业场景为纽带,将技术能力培养与语言素养提升熔铸为统一整体。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中,可依据工业互联网工程师岗位对技术文档解读与智能诊断报告撰写的实际需求,共同设计“智能产线语言应用”模块课程。语文教师不再孤立讲授应用文格式,而是引导学生拆解PLC 控制系统的操作手册,分析故障描述的逻辑结构;专业教师则同步指导学生将设备运行参数转化为精准的技术报告。课程内容需随技术迭代动态更新——当新能源电池技术迭代时,语文教学立即嵌入最新行业白皮书分析,专业课程则同步更新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实训。这种课程设计,使语言技能成为技术操作的延伸工具,而非附加任务,从根源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
(二)以双师协作为引擎,创新教学实施路径
跨学科协作的生命力在于教学现场的实质性融合,这需要构建双师共育的教学共同体。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堂中,专业教师讲解传感器标定原理时,语文教师可同步介入:指导学生将晦涩的技术参数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智能驾驶说明书,并模拟客户咨询场景训练应答话术。这种协作需贯穿教学全流程—备课阶段共研技术场景中的语言痛点(如如何向非专业客户解释区块链加密机制),授课阶段采用“技术原理 + 语言转化”双线并行的讲授模式,评价阶段则联合评审学生撰写的技术方案与路演表现。为突破师资能力边界,可建立“能力交换站”:专业教师参与技术写作研修,掌握文档结构化表达技巧;语文教师深入企业研发部门,理解AR 远程协作系统的操作语境。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轴心,筑牢制度保障基座
长效协作机制需依赖制度化、闭环化的支撑系统。在评价维度上,建立“能力共生雷达图”:既考核学生配置工业物联网参数的准确度(专业维度),也评估其撰写的设备联网方案中风险提示的明晰度(语文维度),企业导师对方案可执行性的评分则成为关键指标。激励机制需双向赋能——将跨学科课程开发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对联合建设的“智能医疗设备使用指南”等教学资源给予等效科研成果认定;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语文教师参与人工智能伦理研讨会,资助专业教师开发技术语言转化微认证。
结论
可以看出,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挑战。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长期处于割裂状态,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其蕴含的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恰恰是专业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构建语文与专业课程的跨学科协作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卉 . 浅谈高职语文跨学科教学 [J]. 快乐阅读 ,2023,(06):85-87.
[2] 时晓雯 . 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J]. 山西青年 ,2022,(11):20-22.
[3] 初春雨 . 高职语文教学中 STEAM 教育理念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J].才智 ,2024,(04):1-4.
2024 年校级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语文课程内容改革”(SJG24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