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部编教材的小学语文阅读技能阶梯式提升路径探索

作者

刘晓晔

河北省定州市留早明德小学  073000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获取知识,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目标不清、要求笼统、提升路径不明晰的问题,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缓慢且不均衡。亟需探索一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目标清晰具体、方法切实可行的阅读技能提升路径。

一、明确起点:建立分层阅读能力目标

提升阅读能力,首先要清楚每个阶段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知特点,将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细化为三个层次的具体目标:

(一)低年级(1-2 年级):基础积累与初步理解

对于刚开始系统学习阅读的一二年级学生,培养重点在于建立文字符号与意义的关联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掌握借助拼音工具准确读出字词,看到苹果能正确拼读并联想到具体水果。在图画辅助下,他们应当理解小白兔拔萝卜这类简单句子的完整意思。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快速定位文本中的显性信息,比如读完《小蝌蚪找妈妈》后能准确回答故事发生在哪里、有哪些动物角色等问题。对短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要求不宜过高,学生能说出这篇讲的是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故事即可达标。朗读训练要注重语音标准性和流畅度,要求用普通话以适当语速完整读完150 字左右的短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二)中年级(3-4 年级):信息整合与简单分析

进入三四年级后,学生需要从字词层面提升到语段理解层次。此时应当能够不依赖拼音独立认读 2500 个常用汉字,阅读 300 字左右的段落时能抓住核心意思。比如学习《赵州桥》课文时,可以准确概括这段话主要讲桥的坚固特点。要培养梳理文本结构的能力,阅读记叙文能理清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脉络,说明文能区分总分、并列等基本结构。当遇到这座桥像彩虹横跨河面这类句子时,能结合前后文明白这是形容桥的拱形特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句的作用,比如理解《爬天都峰》中终于爬到山顶的终于强调攀登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尝试简单推理,如根据“他红着脸低下头”推断人物羞愧的心理状态。

(三)高年级(5-6 年级):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

高年级学生应当发展出整体把握文本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阅读时要能分析文章的组织方式,比如识别《草原》中景物描写—人物活动—情感抒发的三段式结构。对于文本的表达技巧要有初步鉴赏能力,能说出排比句让语言更有气势这样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个人见解,比如讨论《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表达对英雄行为的敬佩之情。最高层级的要求是能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实践能力,例如学完说明文《怎样制作风向袋》后能独立完成制作,或者模仿《桂林山水》的写法描写家乡景物。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避免对文本的过度解读。

二、设计阶梯:匹配学段的教学活动

(一)低年级教学重点:激发兴趣,打好基础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同时建立基础的阅读能力。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以部编版《秋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先播放梧桐叶飘落的实景视频,让学生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动态过程;再引导学生用手比划一片片的飘落轨迹,通过动作体验理解量词的使用;最后让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景象,并用课文中的词语为画作配文。这种融合视觉观察、动作体验和艺术创作的教学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与实物的关联,又能保持学习的趣味性。

(二)中年级教学重点:掌握方法,提升理解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阅读方法,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理解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策略的显性化指导,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读和为什么这样读。以部编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第一天要求做棉袄、第二天改成夹袄等关键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列,通过绘制简单的时间轴,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这种方法不仅能训练学生理清文章顺序的能力,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叙事结构打下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比如引导学生注意可是、没想到等转折词对情节发展的提示作用,让学生逐步建立抓关键词—理清顺序—把握内容的阅读思维路径。这样的方法训练需要贯穿中年级的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文本的反复实践,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高年级教学重点:深化思维,拓展运用

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以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等排比句的并列关系可视化呈现。在具体实施时,先让学生独立标注出文中的排比句式,再分组讨论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后用不同颜色的分支在导图中呈现论证层次。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更能培养其分析论证结构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这种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议论文的阅读中,比如在后续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这种从具体范例到方法提炼再到迁移运用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结语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技能的阶梯式提升路径,核心在于目标清晰分层、方法精准匹配、过程扎实推进。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分解为可操作、可检测的阶段性目标,并辅以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改变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这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起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

参考文献:

[1] 温秋香 , 叶晓娟 . 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阶梯式指导策略探究 [J]. 电脑校园 ,2025(8).

[2] 邓小容 .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衔接教学途径研究 [J]. 赤子 ,2024(30).

[3] 丰向日. 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单的设计[J]. 语文建设 ,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