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创新与实践分析
袁琳
110102XXXX07091144
引言
当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瞬间,短视频已重塑信息传播的生态版图。这种以秒计数的内容形态,既蕴含着触达大众的巨大潜力,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刻板的叙事框架与年轻受众的认知偏好形成断层,严肃表达在娱乐化浪潮中易被消解。让主流价值突破“说教”窠臼,在15 秒的光影里实现“润物无声”的传播,需要依托叙事创新这一破解难题的关键。这不仅关乎传播效果的提升,更是意识形态工作适应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
一、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困境与挑战
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困境植根于传播生态与受众认知的深刻变革。传统叙事体系依赖的宏大叙事框架与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征存在天然张力,长篇幅的理论阐释与 15-60 秒的内容消费习惯形成冲突,导致核心信息在快速滑动中被稀释。单向灌输式表达难以适配短视频的互动性场域,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容筛选者,缺乏参与感的严肃叙事易被算法归为“低兴趣内容”,陷入传播圈层固化的困境。叙事语言的代际差异加剧传播隔阂。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表达多采用书面化、正式化话语,与短视频平台流行的口语化、网感化表达形成断层。年轻受众对“说教式”内容存在天然抵触,符号化、标签化的传播方式易引发逆反心理,使传播效果适得其反。同时,娱乐化传播环境对严肃叙事构成消解,短视频平台的流量逻辑驱动内容向猎奇化、娱乐化倾斜,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若缺乏创新表达,易被淹没在海量娱乐信息中,甚至面临被解构、戏仿的风险。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冲击传统传播主导权。UGC 内容的爆发式增长使传播场域呈现去中心化特征,非官方主体的碎片化解读可能扭曲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形成认知偏差。算法推荐机制的“信息茧房”效应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受众被局限于同质化信息环境中,主流叙事难以突破圈层壁垒触达目标群体。此外,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适配不足也构成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短视频的跨国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文化折扣,单一叙事模式难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认知习惯。
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创新路径与策略构建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创新需以内容转化为核心,构建适配短视频场景的表达体系。将宏大命题拆解为微观叙事单元,从个体经验切入诠释价值理念,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选取普通人的奋斗故事、社区变迁场景等生活化素材,用具体情节替代抽象论述,使主流价值附着于可感知的叙事载体。塑造人格化传播主体,依托政务 IP、行业榜样等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通过日常化表达消解距离感,增强情感认同。
技术赋能为叙事形式创新提供支撑。运用动画、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将理论概念视觉化,通过动态图形简化复杂逻辑,让抽象内涵转化为直观画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引导受众“亲历”历史事件或政策实施现场,通过感官体验深化认知。多媒介符号的融合运用形成叙事合力,将文字、音乐、特效等元素按短视频节奏编排,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密度与情感冲击的平衡,契合碎片化观看场景的注意力特征。互动机制的构建推动叙事从单向传播转向参与式共创。设计轻量化互动话题,结合社会热点设置开放式讨论议题,引导用户通过评论、二次创作等方式表达观点,使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众话语体系。发起 UGC 内容征集活动,明确创作导向的同时保留表达空间,鼓励受众用自身视角诠释核心价值,形成“官方引导 + 民间创作”的传播矩阵。建立叙事反馈闭环,通过数据分析捕捉用户偏好,动态调整叙事策略,使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形成持续对话,提升叙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叙事节奏的优化需贴合短视频传播规律。采用“开篇破题 — 核心叙事 — 价值点睛”的三段式结构,在黄金几秒内以悬念、冲突或情感共鸣点抓住注意力,中间环节聚焦故事推进,结尾通过金句、符号化画面强化记忆点。控制信息密度与叙事节奏,避免冗余表达,用紧凑的情节转换维持观看兴趣,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短时长内
实现有效触达。
三、叙事创新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创新需以内容转化为核心,构建适配短视频场景的表达体系。将宏大命题拆解为微观叙事单元,从个体经验切入诠释价值理念,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选取普通人的奋斗故事、社区变迁场景等生活化素材,用具体情节替代抽象论述,使主流价值附着于可感知的叙事载体。塑造人格化传播主体,依托政务 IP、行业榜样等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通过日常化表达消解距离感,增强情感认同。技术赋能为叙事形式创新提供支撑。运用动画、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将理论概念视觉化,通过动态图形简化复杂逻辑,让抽象内涵转化为直观画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引导受众“亲历”历史事件或政策实施现场,通过感官体验深化认知。多媒介符号的融合运用形成叙事合力,将文字、音乐、特效等元素按短视频节奏编排,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密度与情感冲击的平衡,契合碎片化观看场景的注意力特征。
互动机制的构建推动叙事从单向传播转向参与式共创。设计轻量化互动话题,结合社会热点设置开放式讨论议题,引导用户通过评论、二次创作等方式表达观点,使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众话语体系。发起 UGC 内容征集活动,明确创作导向的同时保留表达空间,鼓励受众用自身视角诠释核心价值,形成“官方引导 + 民间创作”的传播矩阵。建立叙事反馈闭环,通过数据分析捕捉用户偏好,动态调整叙事策略,使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形成持续对话,提升叙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叙事节奏的优化需贴合短视频传播规律。采用“开篇破题— 核心叙事 — 价值点睛”的三段式结构,在黄金几秒内以悬念、冲突或情感共鸣点抓住注意力,中间环节聚焦故事推进,结尾通过金句、符号化画面强化记忆点。控制信息密度与叙事节奏,避免冗余表达,用紧凑的情节转换维持观看兴趣,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短时长内实现有效触达。
结语
短视频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本质是一场叙事话语的时代重构。通过生活化表达、技术赋能与互动参与,叙事创新打破了传统传播的壁垒,让主流价值更易被感知与接纳。但创新需坚守内核,避免为迎合流量而消解严肃性。未来应持续探索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使短视频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扎根大众的重要载体,筑牢思想共识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臧豪杰 , 郭凯歌 . 短视频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 [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1(03):85-91.
[2] 廖华 . 网络短视频热潮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分析 [J]. 理论导刊 ,2025,(02):48-53.
[3] 杜成斌 , 刘璇 .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视觉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23,(12):1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