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合传统文化的学前美术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

潘文晴

山东英才学院 250000

引言:

在幼儿漫长的人生发展旅程中幼儿美学教育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幼儿心灵的成长之路,助力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与美好的心灵。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美学教育体系里至关重要的一环。此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幼儿审美意识的大门,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不仅如此它还能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作,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创意基础。而且中班学前美术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本文聚焦于融合传统文化的学前美术教育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希望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共同推动中班学前美术教育朝着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一、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创造性思想的禁锢

当下,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仍较为传统滞后,大多处于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之中。在美术课堂上常见这样的场景:教师会先将本节课计划教授的图案清晰地绘制在黑板上随后便让学生自行模仿绘制。而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十分单一,主要看谁画得与黑板上的图案最为相似,画得越像,成绩便越优异。在这种以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获取理想成绩往往会陷入被动跟随的状态。他们不再大胆地发挥自己脑海中对于绘画内容的独特想象,而是选择放弃自身的创意一味地照着黑板上的样式去描绘。长此以往学生原本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被逐渐搁置,难以得到充分的激发与培养,这对于幼儿阶段美术素养的启蒙和综合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

当下幼儿美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形式都极为单调的问题,创新性和灵活性的严重缺失成为突出短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示范临摹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先在黑板上详细示范画画步骤,然后要求幼儿照着样子一丝不苟地临摹,并且在绘画的各个阶段都设定了高要求。如此一来尽管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效果较为精美,但全班幼儿的作品却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风格高度统一。然而美术创作本应是一场充满个性与创意的旅程,它需要从幼儿自身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出发,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像这种千篇一律的临摹画法无疑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无形枷锁,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自由驰骋,不利于幼儿在美术领域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二、学前美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

在学前教育体系里美术教育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有效开发幼儿智力,还具备预测、交际、劝导、启迪等多种对幼儿成长极为有利的功能。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模式与幼儿实际高度契合,它能有力推动幼儿实现优质发展,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它是各民族观念形态与思想文化的综合体现。受不同哲学思想影响其内容丰富多样,以歇后语、酒令、灯谜、对联、书法、国画、曲艺、民族戏剧、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呈现。传统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历经世代传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适合幼儿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它在塑造幼儿人格、规范幼儿行为、开拓幼儿视野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美术教育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在创作中更深刻地感受古人广博的智慧、优秀的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生活之美。把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学前美术教育活动能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学识,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这不仅能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还能为培育富有民族自信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做好启蒙工作,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

三、融合传统文化的学前美术教育路径探索

(一)选择抽象的设计文化元素

在日常生活的视觉呈现里几何图案凭借自身简洁直观、易于辨识且表意明确的特性,它已经成为视觉艺术领域里举足轻重的元素。对于幼儿来说这些看似抽象的图案实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更是激发其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宝贵源泉。在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肩负着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合之美的重要使命。教师需用心甄选那些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几何图案,像窗花、剪纸这类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便是绝佳的选择。窗花与剪纸堪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璀璨明珠,它们以线条的灵动流畅、构图的精妙绝伦而闻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风格各异的窗花和剪纸作品带领幼儿一同探寻图案中蕴含的对称之美、重复之韵。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纸张、彩泥等多样材料,大胆尝试模仿创作简单的窗花或剪纸图案。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而几何图形的提炼与运用则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美术教育的关键纽带。当引导幼儿欣赏传统图案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把复杂繁多的图案拆解、简化为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润的圆形、规整的方形、尖锐的三角形等。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不仅能深入了解图形的组合方式与变化规律,还能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创意。这一过程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觉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激发内在的创新思维,从而为幼儿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工作

在学前教育美术手工制作教学课程里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任务至关重要。教师需在向儿童传授必要手工制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丰富多样的手工制作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切实提升手工实践能力。回溯过往,传统学前教育教学中部分幼儿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常常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讲授,或是将大量时间用于引导儿童欣赏手工制作美术品。如此一来儿童在手工制作课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难以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毕竟对于儿童而言,实践操作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所以在当下的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应适当增加儿童手工制作动手操作训练的比重。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书本之外独特的乐趣,这不仅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为未来的学习生活筑牢根基。不仅如此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出众多璀璨的文化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优秀文化元素在儿童玩耍时开展手工制作教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借助我国传统艺术皮影戏开展教学。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挑选儿童喜爱的动漫人物形象,引导他们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皮影戏道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能尽情享受动手的快乐,提升动手能力,又能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培育更多有生力量。

(三)让学生动手实践

传统工艺宛如中华文明星空中璀璨的星辰,它是珍贵的瑰宝。它不仅留存着历史的厚重记忆更凝聚着民族的非凡智慧。在学前美术教育里融入折纸、泥塑、剪纸等传统工艺教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类活动能让幼儿近距离亲近传统文化,深切感受其独特魅力,还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耐心、敏锐观察力以及创造力,为幼儿全方位发展筑牢根基。折纸作为一项简单便捷、材料唾手可得的传统手工艺,只需凭借纸张的巧妙折叠就能变幻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在中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折纸技巧入手,耐心教导幼儿折出纸鹤、纸船等经典造型。当幼儿熟练掌握基础技巧后教师可进一步启发他们将传统元素巧妙融入折纸创作。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制作带有中国结元素的折纸装饰品,让传统与现代在指尖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泥塑和陶艺是历经岁月沉淀从中国古代传承至今的重要手工艺。它们借助泥土的塑形与烧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精心挑选安全无毒的陶土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创作环境。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塑造简单的传统物品,像小巧的碗、精致的壶等。在塑造过程中幼儿能真切触摸到泥土的温润质感,全身心体验传统工艺带来的无尽乐趣。这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还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审美水平,让传统工艺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四)加深文化理解

培养幼儿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主动为幼儿搭建自主创造的平台,提供充足的机会与空间,让他们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不仅如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传授适宜的绘画技巧与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锻炼他们的绘画表现力,助力幼儿借助绘画这一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从而提升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比如在教学“青花瓷”主题绘画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了精美的青花瓷瓶图片,这些青花瓷瓶造型各异,上面绘制着栩栩如生的花鸟、山水等传统图案,色彩淡雅清新。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小朋友们,看看这些漂亮的瓶子,你们觉得它们美不美呀?哪里美呢?”幼儿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瓶子上的花好看,有的说瓶子的颜色很特别。然后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幼儿讲解青花瓷的知识,比如青花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颜料在白色的瓷器上画画,然后经过烧制就变成了美丽的青花瓷。还现场示范了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如怎样画出流畅的线条来勾勒图案。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自主创作属于自己的青花瓷绘画作品。待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组织了一场小小的“画展”。让幼儿把自己的画作展示出来,然后一起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并和之前看到的青花瓷瓶图片做对比。有的幼儿说:“我画的瓶子上的花没有图片上的多。”还有幼儿说:“我画的线条歪歪扭扭的,不像图片上那么直。”通过这样的对比与交流就可以幼儿感知到了青花瓷的独特魅力,了解了传统图案的精美之处,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喜爱程度。那么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了幼儿的创作能力,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创造,又锻炼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对幼儿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开展手工制作欣赏展览活动

教师可以精心策划并组织班级内的幼儿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制作展览活动。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小朋友都拥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鼓励他们为自己精心创作的手工作品取一个富有创意的名字,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作品的构思与特色。这样的活动安排意义非凡,一方面它可以让展示作品的小朋友可以借此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制作技巧,为班级里的其他幼儿提供学习借鉴的范例,助力大家共同汲取优秀的手工制作经验,朝着促进全体儿童携手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在开展手工制作展览时教师还应设置奖励环节,对儿童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付出和出色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奖励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进一步点燃儿童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手工制作的道路上充满动力。不仅如此奖励机制还能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展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耐心帮助儿童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组织语言来描述作品,这无疑是对他们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有效锻炼。而且儿童在参加活动时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渐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推动自身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把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且多元的内涵巧妙渗透到学前美术教育里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幼儿独特的年龄特质,精准地满足幼儿在成长阶段的各种需求,全方位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而且这一举措还能使学前教育紧密贴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君超 , 陶征魏 .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探索 [J].上海服饰 ,2023,(08):161-163.

[2] 李臻 .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 以美育人” 实施路径探索 [J]. 山东教育 ,2021,(13):57-59.

作者简介:潘文晴(1995 年),女,汉,山东,研究生学前教育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