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王凯
玉溪市生态环境局华宁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了解环境质量状况、掌握环境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监测技术已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全面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1.1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与重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对各种生态环境要素进行间断或连续观察、测定,以获取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信息的过程。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准确掌握环境质量现状与动态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评估生态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能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1.2 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物理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 [1]。化学分析法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来评估环境质量,如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能准确测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但操作相对复杂,分析周期较长。物理监测法利用物理原理对环境要素的物理性质进行监测,如噪声监测采用声级计,电磁波监测使用场强仪等,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但监测指标相对单一。生物监测法通过观察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如利用指示生物监测水体污染,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但结果受生物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2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问题
2.1 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监测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能实时监测多种污染物浓度。监测网络日益完善,涵盖了大气、水、土壤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全面覆盖。同时,监测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
2.2 出现问题
然而,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部分监测设备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差,监测数据的误差较大。二是监测技术的时效性不足,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和分析周期长,难以及时反映环境质量的快速变化。三是监测技术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对一些新兴污染物和生态系统的监测能力有限。四是监测技术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共享存在困难,影响了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
3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
3.1 新兴创新技术介绍
3.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监测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实时采集和传输监测数据,提高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3.1.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2]。它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生态环境信息,如
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状况、水体污染范围等,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宏观、动态的数据支持。
3.1.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2 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某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将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站连接起来,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同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为公众出行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3 创新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3]。一是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监测数据更加精准,减少了人为误差。二是增强了监测的时效性,实时数据传输和智能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三是扩大了监测的覆盖范围,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等手段能够对偏远地区和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监测,弥补了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
3.4 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对策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鼓励产学研合作,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等活动,为专业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统一监测方法和数据质量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4 结束语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通过对新兴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标准和规范,促进数据共享与开放,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仕明 .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建议探讨 [J]. 低碳世界 ,2023,13(03):1-3.
[2] 王文婷 . 测绘新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J]. 能源与节能 ,2022,(03):151-153.
[3] 崔泽优 , 董战峰 , 葛察忠 . 我国智慧碳监管建设的发展路径探究 [J].中国环境管理 ,2023,15(04):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