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糖尿病能治愈吗?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有哪些?

作者

梁静

自贡市沿滩区富全镇卫生院 643036

在当今社会,健康话题始终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在众多健康问题中,糖尿病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宛如一个隐匿在暗处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着众多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寿命。许多人对糖尿病充满了恐惧与疑惑,其中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便是:糖尿病究竟能否被治愈?它又有哪些明显的症状呢?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深入探讨这两个关键问题。

1 糖尿病能治愈吗?

目前,以现有的医学手段和技术水平,糖尿病尚无法实现完全治愈。无论是 1 型糖尿病还是 2 型糖尿病,都难以通过一次性的治疗达到彻底根治、永不复发的理想效果。

1.1 1 型糖尿病的治愈困境

1 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错误地将胰岛 β 细胞视为“敌人”进行攻击和破坏,最终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胰岛素是人体内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缺乏胰岛素,血糖就无法正常进入细胞被利用,从而在血液中大量堆积,引发高血糖。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维持血糖的稳定。这就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缺少了关键的零件,只能通过不断补充外部零件来维持运转,但无法从根本上修复机器本身。

虽然胰岛移植等前沿技术为 1 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胰岛移植是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使其能够重新分泌胰岛素,从而摆脱对外源性胰岛素的依赖。然而,这一技术目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供体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胰岛细胞主要来源于器官捐献者的胰腺,而器官捐献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众多 1 型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其次,免疫排斥反应也是一大难题。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自我保护机制,对于外来的胰岛细胞会将其识别为“异物”并进行攻击,导致移植的胰岛细胞无法长期存活和正常发挥作用。因此,胰岛移植技术目前还无法广泛应用,也不能保证患者彻底摆脱糖尿病的困扰。

1.2 2 型糖尿病的复杂情况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相较于 1 型糖尿病更为复杂,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 β 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同时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存在胰岛素抵抗。这就好比一个工厂的生产效率逐渐降低,而产品(胰岛素)的运输和销售(利用)也出现了问题,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虽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患者需要合理搭配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运动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则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节血糖水平。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能起到控制和缓解的作用,一旦停止治疗,血糖往往又会再次升高,就像控制洪水的水闸,一旦松开,洪水就会再次泛滥。

2 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有哪些?

2.1 “三多一少”典型症状

多饮:血糖升高是导致多饮的主要原因。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就像是一种“拉力”,会刺激下丘脑的渴觉中枢,使患者产生口渴的感觉,从而大量饮水。患者常常会觉得口干舌燥,喝水量明显增多,甚至在夜间也需要多次起床喝水,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而且,这种口渴感往往难以通过简单的饮水来缓解,因为根源在于高血糖导致的渗透压失衡。

多尿:高血糖使得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达到极限,多余的葡萄糖无法被肾脏完全重吸收,只能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葡萄糖在尿液中会带走大量水分,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患者排尿次数频繁,尤其是夜间,可能会频繁起夜上厕所,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节奏。长期多尿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出现口渴、乏力等症状。

多食:虽然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很高,但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来提供能量。身体就像一台缺乏燃料的机器,处于相对“饥饿”状态。这种“饥饿”信号会刺激大脑的摄食中枢,使患者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亢进,进食量明显增加。患者可能会经常感到饥饿,即使刚刚吃完一顿饭,不久后又会有进食的欲望。

体重减轻:尽管患者食欲很好,进食量不少,但由于身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供能,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脂肪和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过度分解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而且伴有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的能量供应不足,各个器官和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转,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2.2 其他常见症状

皮肤瘙痒:高血糖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的感觉。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身体的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如疖、痈等。这些皮肤感染会进一步刺激皮肤神经,导致皮肤瘙痒加剧。患者可能会忍不住搔抓皮肤,从而引起皮肤破损,增加感染的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视力模糊:血糖波动会对眼部的晶状体渗透压产生影响,导致晶状体屈光改变,从而引起视力模糊。在糖尿病早期,这种视力模糊可能是暂时的,随着血糖的控制,晶状体的渗透压逐渐恢复正常,视力可能会逐渐恢复。但如果长期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对眼部的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增生等病变,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视力永久性下降甚至失明。

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会影响伤口部位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伤口部位的营养供应不足,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无法及时到达伤口部位发挥吞噬细菌的作用,导致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下降。同时,高血糖还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伤口容易感染。即使是一个小伤口,也可能长时间不愈合,甚至逐渐扩大、化脓。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比正常人慢,而且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痛苦。

3 总结

糖尿病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时,我们应及时就医,进行血糖检测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作者简介:梁静 1990.09.27 女 四川自贡 汉族 本科 内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 临床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