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与国际音乐剧作曲技法的比较
祁峰
四川当代精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璀璨结晶,不同文化孕育出风格各异的艺术表达。音乐剧作为艺术花园中的绚丽奇葩,在世界各地绽放独特光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音乐剧作曲技法时,中国原创与国际创作犹如两条既相互关联又独具特色的溪流。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深受悠久民族文化滋养,从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宝库中汲取养分,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试图通过音乐向观众诉说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而国际音乐剧作曲站在全球文化交融的潮头,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将世界各国音乐风格巧妙融合,打造出充满新鲜感与冲击力的听觉盛宴。在当下多元文化并存、艺术交流频繁的时代,对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与国际音乐剧作曲技法进行比较,宛如一场穿越文化与艺术边界的奇妙旅行,有助于我们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创作的魅力,洞察音乐剧艺术未来发展趋势,推动音乐剧艺术在全球范围内迈向新高度。
一、民族化旋律挖掘比较多元风格融合
在音乐剧的旋律创作维度,中国原创路径与国际创作模式存在显著分野。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而言,本土民族音乐是一座蕴含无限可能的文化富矿。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海量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素材——汉族的民歌、戏曲,如越剧的婉转、京剧的铿锵;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像蒙古族长调的悠远、傣族葫芦丝曲的灵动,这些音乐形式承载着特定地域的文化记忆、民俗风情与情感表达逻辑。中国音乐剧作曲者立足本土文化语境,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核,从调式体系、旋律旋法、节奏特征中汲取养分,通过艺术化提炼与创新转化,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剧旋律线条[1]。这样的创作,让旋律不仅具备推动剧情、刻画人物的音乐功能,更成为传递民族文化底蕴的“声音符号”,使观众在聆听旋律的过程中,能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深厚肌理,唤起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共鸣,构建起具有本土文化标识的音乐剧听觉美学。
国际音乐剧作曲则秉持着全球化的创作视野,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音乐的多元性。在国际舞台上,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风格如繁星般散布,拉丁音乐的热情奔放节奏、东欧民谣的神秘独特调式、中东音乐的繁复旋律装饰……都是作曲者可调用的创作素材。国际音乐剧追求突破单一文化边界,通过广泛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风格,打造出层次丰富、充满新鲜感的多元听觉体验。作曲者运用编曲、配器等技术手段,将各类音乐风格有机交织,让旋律成为展现全球文化视野的艺术载体。这种创作模式下,音乐剧旋律能跨越文化差异,触动不同地域观众的听觉神经,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彰显国际艺术作品的包容性与传播力,使音乐剧成为一场汇聚世界音乐精华的听觉盛宴。
音乐剧《简爱》创作时,融入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在展现女主角内心挣扎与情感倾诉的段落,借鉴江南民歌婉转的旋律走向,以细腻、悠扬的音符推进剧情,贴合国人含蓄抒情的审美习惯,传递人物复杂情感,彰显民族化旋律魅力。国际经典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旋律融合法国民谣的质朴旋律线条、宗教音乐的庄严和声,像《大教堂时代》等曲目,借多元风格营造出巴黎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体现国际作曲多元融合的特点。
二、传统和声创新比较现代和声实验
在音乐剧和声运用的艺术探索中,中国原创路径与国际创作潮流呈现出差异化的美学追求。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而言,传统和声框架是重要根基。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经过长期发展,构建起一套严谨、规范且具备广泛听觉接受度的和声逻辑,为音乐创作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支撑。中国音乐剧作曲者立足这一基础,同时深入挖掘本土民族调式的和声潜力。中国民族调式丰富多样,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等,各自蕴含独特的音程关系与和声色彩可能。作曲者通过将民族调式的音阶特点、音程结构融入传统和声进行创新,比如在传统大小调和声进行中,插入民族调式特有的和弦连接,或是以民族调式为基础构建和弦,使和声既保留传统和声带来的听觉熟悉感,让观众能顺畅进入音乐情境,又因民族调式元素的融入产生艺术新意,传递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韵味,实现本土文化与音乐创作技法的深度融合,让和声成为推动剧情、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的有力手段,贴合中国观众长期形成的听觉审美习惯[2]。
国际音乐剧作曲则以更为先锋的姿态开展现代和声实验。随着音乐创作理念与技术的发展,现代和声突破了传统和声对协和性、功能序进的严格束缚,积极探索复杂和弦结构、不协和和声的艺术表现力。国际音乐剧作曲者借助这些现代和声技法,致力于营造新奇、独特的音乐氛围,以契合当代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以及音乐剧多元风格塑造的需要。复杂和弦结构能带来丰富的和声色彩层次,不协和和声可制造紧张感、冲突感,助力刻画人物复杂心理、渲染戏剧冲突场景。这种创作方式突破传统和声的既定“规则”,为音乐剧音乐赋予更强的表现力与艺术张力,推动音乐剧音乐风格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音乐剧能紧跟现代音乐艺术发展潮流,打造出区别于传统音乐剧的听觉标识,成为现代和声实验在舞台艺术领域的实践场。
在《简爱》和声创作中,以传统和声保障听觉流畅性,如在人物情感舒缓段落,运用规范和声进行铺垫情绪。同时融入古典和声与中国旋律的结合,像关键剧情节点,借古典和声与中国旋律的交织营造独特意境,贴合中国观众审美。《汉密尔顿》大量运用爵士和声的复杂和弦、流行和声的不协和处理,比如说唱段落里,独特和声配合节奏,塑造嘻哈风格,成为现代和声实验的典型范例。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与国际音乐剧作曲技法多维度比较,我们清晰看到两者各自优势与特色。中国原创音乐剧作曲在民族化旋律挖掘、传统和声创新等方面,凭借深厚文化底蕴,构建起极具本土文化标识的音乐体系,这不仅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表达,为中国音乐剧赢得独特艺术地位。国际音乐剧作曲在多元风格融合、现代和声实验等领域大胆探索,以开放包容姿态拥抱全球音乐文化,为音乐剧带来无限创意与活力,拓展了音乐剧艺术的边界与受众范围。
参考文献:
[1] 慕羽 . 中国音乐剧的“内需”和“创新”驱动转机——兼论原创音乐剧全产业链建构路径 [J]. 艺术广角 ,2024,(04):84-94.
[2] 李妍真 . 国际标准舞语汇融入音乐剧创作的应用与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DOI:10.27347/d.cnki.gssdu.2024.001375.
作者简介:祁峰(1977.10-),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音乐总监,研究方向: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