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沂蒙红色文化背景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

王艺童 王誉晓 王誉臻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 730100

沂蒙山区作为中国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体系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强调“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明确了沂蒙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从设计学角度看,沂蒙红色文化包含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物质层面有革命旧址、历史文物等实体载体;精神层面则凝聚了红嫂精神、支前精神等集体记忆,这些都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独特的创作语境。

公共艺术作为介入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践,具有“美化环境、传承文化、凝聚认同 ” 的多重功能 。将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公共艺术设计通过艺术化表达使红色精神渗透于当代生活。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沂蒙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璀璨篇章,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地域文化典范。沂蒙地区的红色文化既包含物质层面的革命旧址 、历史文物等实体载体,也凝聚着精神层面的集体价值认同。

在设计学领域,公共艺术作为介入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践形式,正成为激活历史记忆、重构地域认同的重要媒介。当前,沂蒙地区已开展了一系列红色主题公共艺术实践,如沂蒙革命纪念馆的雕塑群、临沂红色主题广场的装置艺术等,但这些实践仍存在文化符号拼贴化 、叙事逻辑碎片化 、公众参与浅层化等问题。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解析沂蒙红色文化的视觉基因与精神谱系,提炼适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符号系统与叙事逻辑,可为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设计理论支撑。

在文化传承层面,研究聚焦沂蒙红色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化表达,通过对红嫂形象、支前场景、革命旧址等元素的设计转译,可提升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效能 。在社会价值层面,研究有助于通过公共艺术强化沂蒙精神的时代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视化载体。

二 、沂蒙红色文化的内涵解析与设计要素提取

(-) 精神内核与文化特质

沂蒙红色文化的核心是“沂蒙精神 ”,体现了革命年代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设计学视角看,这一精神可转化为三大文化特质:集体记忆的叙事性:如“红嫂 ”群体用乳汁救伤员 、“沂蒙六姐妹 ”支前等历史事件,构成了可视觉化的叙事素材;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沂蒙地区的民俗文化与红色精神相互渗透,形成“红色 + 民俗 ”的复合符号体系;时代价值的延续性:从革命年代的奉献精神到当代乡村振兴中的开拓创新。

(二)物质载体与视觉元素

沂蒙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建筑形制:如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土坯房、石砌堡垒的建筑语言可转化为公共艺术的材质与形态;

历史文物:支前使用的独轮车、纺车、军鞋等器物,可通过抽象化、装置化处理成为艺术符号;

自然景观:蒙山、沂水的地形地貌与红色历史结合,形成“红色山水 ”的空间意象。

(三)公共艺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逻辑

公共艺术与沂蒙红色文化的融合需遵循“文化转译 ”逻辑。符号学转译:将具象的历史元素转化为抽象艺术语言;空间叙事建构: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布局、材质、互动设计,构建时空对话;公众参与激活:设计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艺术装置,使观众从“旁观者 ”变为“参与者 ”。

三 、沂蒙红色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文化解码:从历史文本到设计语言

以沂蒙红嫂精神为例,设计需经历“文化解码 ”过

历史语境分析:梳理红嫂群体的典型事迹,提炼“奉献、坚韧、母爱 ”的精神关键词;

视觉元素提取:从红嫂服饰 、行为中提取可视觉化的符号;

艺术语言转化:将具象元素抽象为雕塑、装置的形态语言,如用不锈钢材质重构“纺车 ”轮廓,结合灯光投影再现支前场景。

(二)空间叙事:公共艺术的场景营造

公共艺术在沂蒙地区的空间应用需构建多层次叙事:

1. 纪念性空间设计

以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例,可采用“地形 + 艺术 ”的融合策略:

地形叙事:利用场地高差模拟战役地形,通过阶梯式景观墙雕刻战役时间线;

装置艺术:在关键节点设置“武器残骸 ”抽象雕塑,如用锈蚀钢材焊接成破碎的枪炮形态,隐喻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在临沂市中心广场设计“沂蒙精神柱 ”装置:

柱体形态:采用五根花岗岩柱,分别刻绘“党群同心“军民情深 ”等主题浮雕;

3. 乡村公共空间设计

在沂南县马牧池乡(红嫂故里)设计“红色记忆巷 ”:

建筑改造:将传统民居墙面转化为“红色文化画廊 ”,用壁画 、浅浮雕表现红嫂事迹;

材质呼应:采用当地石材、木材作为艺术装置的基础材质,保持环境的协调性。

(三)技术赋能:数字时代的红色艺术表达

AR/VR 技术应用:在沂蒙革命纪念馆设置“AR 历史场景复原 ”装置,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展品即可看到虚拟的历史场景;互动多媒体装置:设计“沂蒙精神密码 ”互动墙,观众通过触摸屏幕组合不同的红色符号,生成专属的红色故事动画。

智能灯光系统:在红色主题公园设置感应式灯光,当观众走近时,灯光会依次点亮并投射相关历史事件的文字解说,形成“行走的历史课堂 ”。

四 、沂蒙红色景区公共艺术的实践与反思

(一)沂蒙红嫂纪念馆的艺术化表达

沂蒙红嫂纪念馆通过“场景复原 + 艺术升华 ”实现文化传达:

雕塑群设计:馆前广场设置《红嫂》主题雕塑,以抽象化的母亲形象怀抱伤员,裙摆化作沂蒙山水轮廓,兼顾艺术性与叙事性;

室内装置:展厅中央悬挂“乳汁救伤员 ”主题装置,用透明树脂模拟乳汁流淌的动态,配合音效还原历史场景;

体验设计:设置“做军鞋 ”手工区,观众可参与制作布鞋底,增强对支前精神的体感认知。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问题分析:

部分景区公共艺术存在“符号堆砌 ”现象,如大量复制红嫂形象雕塑,缺乏创意转化;互动性不足,多数作品停留在观赏层面,未形成深度参与;地域文化融合不够,部分现代装置与沂蒙传统建筑风格冲突。

改进策略:

强化技术融合:为每件公共艺术作品设置专属二维码,链接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注重环境协调:在乡村地区优先使用本土材料,在城市空间采用“传统材质+ 现代工艺 ”的混搭策略。

五 、结论与展望

基于沂蒙红色文化背景的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对历史的视觉再现,更是对红色精神的当代转译。通过“文化解码—符号转译—空间叙事 ”的设计路径,可实现红色文化从“静态保存 ”到“动态传承 ”的跨越。

可持续设计:探索红色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模式,如将艺术装置与特色农产品展示 、红色研学旅行结合;

沂蒙红色文化的公共艺术实践,最终目标是让历史精神渗透于当代生活,通过艺术的力量构建“过去—现在—未来 ”的文化连续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敬 . 公共艺术设计 [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 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孙振华 . 公共艺术时代 [M]. 南京 :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4] 王洪义, 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马钦忠. 公共艺术与历史街区的振兴[M]. 学林出版社,2010.

[6] 张玉军 .“公共性 ”建构与公共艺术 [J]. 装饰 ,2005,(02):20-20.

[7] 汪大伟 . 公共艺术与地方重塑 [J]. 公共艺术 ,2015,(4):26-29.

[8] 俞孔坚 .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责任 [J]. 美术观察 ,2004,(11):12.

[9] 辛锐 . 浅析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开发 [J]. 人民论坛 ,2013,(11):206-207.

[10] 阚 晓 凤 . 沂 蒙 红 色 文 化 资 源 赋 能 乡 村 振 兴 的 实 践 路 径

[J]. 农 村 经 济 与 科技 ,2024,35(22):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