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有效制止学生校园欺凌的探索

作者

庞庆光

山东省博兴县第三中学 山东博兴 256500

摘要:校园欺凌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育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管理策略,以制止学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校园欺凌;特点危害;管理策略

引言:

校园欺凌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和社会适应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至关重要。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和危害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

1、行为特点多样性: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财物欺凌、网络欺凌以及社交欺凌。

2、主体与对象特点:可是单个学生,也可是团伙。团伙性较为常见,他们可因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纷争,进而对对方群体的少数成员实施欺凌。部分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和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看起来“老实、胆小”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或社交能力而成为欺凌的对象。受害者还可能因为某些特质(如身体缺陷、学习成绩不佳等)而被欺凌者盯上。

3、环境与情境隐蔽性特点:校园欺凌往往发生在校园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或者人迹罕至的偏僻地带,也有部分情况下会在学校的公共场所公然进行,但由于欺凌行为的隐蔽性,往往不易被察觉。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心理创伤,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影响学业和社交能力。

对欺凌者:可能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增加违法犯罪的风险。

对学校和社会:破坏校园秩序,影响教育质量,引发社会关注和担忧。

二、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在关键时间点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过度溺爱的孩子可能变得自私、任性,而严厉惩罚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攻击性行为。

3、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关系不和睦,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通过欺凌他人来寻求关注或发泄情绪。

(二)学校因素

1、教育功利化倾向: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2、学校安全管理漏洞:学校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如监控设施不完善、安保人员不足等,使得欺凌行为有机可乘。

3、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关爱和耐心,这可能加剧学生的不满和攻击性行为。

(三)社会因素

1、不良风气影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通过影视、动画、游戏等渠道传播给青少年,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2、社会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不佳,一些青少年可能受到侵害后以同样手段对待其他同学,形成恶性循环。

(四)个人因素

1、心理偏激: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2、法制意识淡薄:一些学生缺乏法制观念,不了解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和法律后果,从而肆意妄为。

3、自我约束能力弱:一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或同伴压力的影响,参与欺凌行为。

三、有效制止校园欺凌的管理策略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还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为了有效制止校园欺凌,以下是一系列综合性的管理策略,旨在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友爱的校园环境。

一是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界定欺凌行为:制定详细、具体的校园欺凌定义,涵盖言语、肢体、网络等多种形式。设立举报机制:建立匿名举报渠道,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及时报告欺凌事件。制定惩处措施:明确欺凌行为的惩处标准,确保每一起欺凌事件都能得到公正处理。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专题教育:定期组织校园欺凌专题讲座、研讨会,提高师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警惕性。利用媒介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传播反欺凌信息。培养正确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尊重观和互助观。

三是建立安全机制。加强校园巡逻:安排专门的安全人员,在校园内外进行定期巡逻,确保学生安全。设置监控设备:在校园关键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建立紧急响应机制:制定校园欺凌紧急应对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四是强化监管惩罚。严格监管: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日常监管,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公正惩处:对查实的欺凌行为,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公正、合理的惩处。公开通报:对欺凌行为进行公开通报,以儆效尤,同时保护受害者隐私。

五是提供心理支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受欺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情绪宣泄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建立互助小组: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反欺凌互助小组,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欺凌问题。

六是加强家校合作。定期沟通: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反欺凌工作进展,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共同教育:家校共同开展反欺凌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协作处理欺凌事件: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家校应紧密协作,共同处理,确保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七是增强自我保护。提高防范意识: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欺凌行为,及时寻求帮助。学习应对技巧:传授学生应对欺凌的技巧和方法,如保持冷静、寻求支持、及时报警等。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八是鼓励友爱互助。营造友爱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活动等形式,营造友爱互助的校园氛围。倡导互助精神: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抵制欺凌行为。表彰先进典型:对在反欺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和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反欺凌工作。

结论: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等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友爱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姗姗.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