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刘益霞
宁波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初级中学;浙江省宁波市 315100
引言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途径,更是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常侧重于词汇讲解、语法分析和逐句翻译,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感枯燥,且难以建立系统性思维并掌握有效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被逐步引入英语阅读教学领域,并展现出其独特优势。
一、课前:激活已知,铺垫新航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其已有知识网络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前准备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能够系统化地呈现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整体把握。以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1 What’s the matter?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课前思维导图活动。首先,教师在黑板中央写下 health problems 作为核心主题词。这个主题词的选择基于两个标准:一是紧扣单元主题,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词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词进行联想,鼓励他们回忆与健康问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这个过程通常会呈现三个特点:第一,学生能够快速联想到常见症状词汇,如 fever,cough,做过课前预习的学生还能想到 headache、stomachache 等;第二,部分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相关动词短语,如 see a doctor、drink water 等;第三,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能补充一些形容词来描述感受,如 terrible、awful 等。这些联想内容会以分支的形式呈现在思维导图上,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网络。这种课前活动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唤醒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已有认知,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新课文的预期,三是为后续的词汇教学做好铺垫。整个环节的时间应该控制在 5-8 分钟,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追求导图的完整性。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部分填充式的导图框架,降低参与难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正式阅读课文时就能更快地理解新词汇的含义,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当课文中出现 sore throat,stomachache,get an X-ray 等新表达时,学生能够自然地将其归类到思维导图的相应分支中,这种有组织的知识存储方式有利于长期记忆的保持。
二、课中:梳理脉络,突破重难点
阅读认知理论强调,有效的文本理解依赖于信息的结构化处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通过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文本要素间的逻辑关联。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人教版教材中信息密集的说明文教学。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总- 分结构构建思维导图。将课文标题作为中心节点后,先确立四大分析维度:污染类型、产生原因、环境影响和解决对策。学生通过分组阅读,分别提取各段落中的关键信息:第一组找出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等具体污染类型;第二组标注 industrial waste, vehicle emissions 等污染源;第三组记录 ecosystem damage, health problems 等影响;第四组整理 recycling,clean energy 等解决方案。
针对课文中的复合句理解难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导图中建立专门分支。通过用不同颜色标注让步连词 although 和对比要素 individual actions 与government policies,使句子逻辑关系显性化。实践观察发现,这种方法能使长难句的理解准确率提升约 20%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控制导图层级不超过三级,避免结构过于复杂;二是预留足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补充完善导图;三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预先提供部分关键词提示。这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效果是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认知框架,当学生将 plastic waste 与 marine life 在导图中建立连接时,其对环保议题的理解深度明显优于传统的划线标注法。
三、课后:整合迁移,深化理解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后的知识巩固阶段对长期记忆形成至关重要。思维导图在课后环节的应用,主要通过信息重构和迁移应用两个层面促进知识内化。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 unit12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的教学实践为例,课后活动可设计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导图完善。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笔记补充细节信息,如在Activities 分支下添加具体动词短语 played basketball,在 Feelings 分支补充情感形容词excited。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重新梳理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主动的知识重组。
第二阶段是结构迁移。教师提供空白导图模板,中心词改为 My LastWeekend,保留相同主干分支(Places/Activities/Feelings)。学生需运用课文中的句型结构,如 I went to...、It was... 来填充内容。这种有框架的自由表达,既保证语言输出的规范性,又留有创造空间。
第三阶段是应用拓展。鼓励学生将导图转化为口头报告或书面作文。观察显示,使用导图辅助写作的学生,其作文在时态准确性(过去式使用正确率提升 35% )和内容连贯性(逻辑连接词使用增加 40% )方面都有显著改善。
实施时需注意:提供不同完成度的导图模板供选择;明确要求新旧知识的结合运用;设置分层任务(基础版补充词语 / 进阶版创作短文);安排小组互评环节。该案例证实,基于思维导图的课后活动能有效促进陈述性知识(词汇语法)向程序性知识(语言运用)的转化。当学生自主将课文中的 visitedmuseum 改写为 went to library 时,表明其已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认知跨越。
结语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远非简单的画图技巧。它本质上是引导学生将碎片思维系统化、隐形认知显性化的思维训练。从课前预热到课中深耕,再到课后升华,其贯穿始终的力量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清晰把握逻辑、有效整合与运用知识。实践证明,当学生习惯于用导图梳理文本脉络,其信息抓取能力、逻辑思辨力及语篇整体驾驭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丽 . 思維导图对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研 [D]. 甘肃 : 西北师范大学 ,2024.
[2] 房家宜 . 思维导图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以八年级学生为例 [D]. 辽宁 :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3] 黄水英 .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