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初探

作者

陶立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其正深层次改革着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与此同时,也给人才培育提出全新的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以及技术思维的关键依托,应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向。当下,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契合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知识的学习诉求。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探寻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可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现存问题

1.1 课程内容与AI 发展适配性不足

目前,现存的课程内容依旧是以传统的计算机基础作为主要部分,与 AI相关的内容在整体中占比不足。部分教材虽然涉及 AI 的概念,然而大多仅是进行理论介绍,缺少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案例;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较长,很难将机器学习、智能语音等前沿技术涵盖进去,造成学生对于 AI 技术的认识仅停留在浅层。除此之外,课程并未结合AI 时代的需求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如数据思维、算法逻辑等属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缺失。

1.2 教学模式难以支撑AI 教学需求

以往“教师讲解传授 + 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难以契合人工智能教学的探究性要求。人工智能知识具备较高的抽象特性和实践特性,需要依靠项目式学习、解决问题等引领学生进行理解。但是,部分教师依旧过度倚赖课件展示和步骤阐释。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教学的计算能力支撑、智能工具配置不够充足,部分学校由于硬件限制,难以开展实际的操作活动,造成“只在理论层面探讨而无实际行动”的情况。

1.3 评价体系缺乏对AI 素养的关注

当下的评价主要依靠技能操作考核开展,其在整体评价中的占比超出一定数值,而且并未将与人工智能(AI)相关的能力指标涵盖进去,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性测试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探索活动缺乏应有的关注。除此之外,评价的标准更加侧重于“结果的正确性”,忽略学生在人工智能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尝试,抑制学生的探索精神。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策略

2.1 重构课程内容,融入AI 核心素养

搭建由“基础、拓展、实践”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育的逐步推进,基础层级在留存计算机基础内容时新添“AI 与生活”模块,助力学生构建起 AI 技术的初步认识,知悉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形。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拓展层级引入 AI 的核心观念,借助系统的原理阐释,使学生领会 AI 技术的基本逻辑以及运行机理培育对该技术的理性认知能力。在实践层面开设 AI 项目课程,引领学生运用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技能,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高技术应用以及创新素养。在教材编写时运用“动态更新”的机制,结合技术的发展趋向与教育需求,每年增添前沿案例,以此保证内容具备时效性;与此同时,配套在线资源库,将学习资料、教学视频以及实践工具整合起来,为老师与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支撑。

2.2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AI 工具融合

实施“项目式教学与 AI 工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凭借真实存在的问题作为驱动力,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数据收集、模型构建、方案更新等环节,在相互协作期间培育沟通的能力以及团队配合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技术的认知与运用。引入便捷易用的AI 教学工具,如 DeepSeek,ChatGPT,豆包等软件,精简技术操作的步骤,降低实践操作的难度,使学生可以更为专心投入到创意设计以及问题解决方面。

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在线下进行项目研讨活动,借助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小组内部的沟通探讨,使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与学习的成效。

2.3 提升师资能力,强化改革保障

构建“校企协同”的培训机制,与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深度层面的合作,研发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工具的具体运用方法、项目设计的多种方式等,以此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在每个学期中安排教师参加实际操作培训,借助实际操作演练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教学技能,保证教师可以熟练地开展教学相关活动。积极开展校内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此推动教师彼此间的交流互动与学习提升。构建起教师人工智能能力认证的体系,将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归入考核的指标范畴,以此激发教师增进专业能力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倡导教师投身于人工智能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促使教学实践与理论创新实现融合,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本能力,为课程革新提供不间断的智力支撑。

2.4 优化评价体系,关注综合素养

搭建融合“过程 + 结果”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全方位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素养发展情况,过程性的评价涵盖AI 项目日志记录、小组相互评价、工具运用的熟练程度等内容。此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参与程度、进步态势以及协作表现情况;结果性评价则更注重项目成果的展示以及创新要点的阐释,以此来评估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引入 AI 辅助的评价工具,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剖析学生项目报告中逻辑的完整情况,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评估作品设计的合理程度,提升评价的客观水平和精准程度。同时,纳入教师质性点评与学生自我反思,形成闭环反馈。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结合,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有力杠杆。

结语:

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应将内容的重新构建作为核心要点,将教学的创新作为实施路径,以评价的优化作为有力保障。通过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融入课程、革新教学的模式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可以切实增强课程的时代特性与实践属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改革可以极大地唤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育其大数据思维意识与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兴梅 .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路径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12):87-90.

[2] 郭忠斌 .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路径 [J]. 知识文库 ,2023,(04):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