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李晓威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六中学 151400
引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进程中,劳动教育已成为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关键支柱。语文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与劳动教育天然存在价值共鸣与实践契合点。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既能赋予语文课堂更丰富的实践内涵,又能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两者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现实困境亟待突破,深入探寻融合路径成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
1、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了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通过参与制作语文手抄报、撰写劳动实践报告等活动,学生在锤炼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的同时,也磨砺了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更在团队协作中涵养了合作精神。这种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双向赋能,有力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2 传承劳动精神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厚的劳动教育资源:从古代劳动者辛勤耕耘的诗行,到现代文学中劳动者质朴坚韧的形象,无不彰显劳动的崇高价值。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品读《背影》时感悟父亲劳作背后深沉的父爱,在赏析古诗词时体会古人躬身耕耘的智慧,能够让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1.3 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劳动实践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生命力。学生在校园劳动中的真实体验、在社会实践中的情感触动,都成为写作的珍贵素材。当学生将劳动中的汗水与感悟化为笔下文字,文章便有了温度与深度,这种源自生活的写作训练,显著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2、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融合意识薄弱
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育人价值,仍将二者割裂对待。教学中过度侧重知识传授,对教材中劳动元素视而不见,导致融合仅停留在表面,错失了以劳育文、以文化人的宝贵契机。
2.2 教学实践不足
由于缺乏系统的融合策略与实践经验,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难以精准把握结合点,教学活动碎片化、形式化。传统讲授法主导的课堂,也未能为学生创设充足的劳动实践场景,致使融合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3 资源开发不足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相关资源严重匮乏。教材中劳动内容零星分散,课外拓展素材稀缺,教学案例与课程设计参考不足,极大制约了融合教学的深度开展。
3、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路径
3.1 优化课程设计,挖掘融合内容
教师需以深耕细作的态度深度研读语文教材,以敏锐的教育洞察力捕捉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子。古诗词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的农耕图景,生动展现了古人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现代文中《老王》里人力车夫的质朴形象、《台阶》中父亲为建造新屋付出的艰辛,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绝佳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 “劳动主题创作大赛”,引导学生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描绘身边劳动者的风采,用文字定格劳动瞬间;组织 “经典文本中的劳动精神研讨” 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本中劳动者的坚韧品质与奉献精神,探讨劳动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感悟劳动之美,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在文化的浸润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使语文课堂成为传承劳动精神的重要阵地。
3.2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验
以丰富多元、灵活新颖的教学手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可精心创设如模拟集市交易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商家与顾客,在讨价还价、产品介绍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与沟通能力,同时理解商业劳动背后的智慧与辛劳;开展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共同策划校园绿植养护项目,从前期制定养护计划,到每日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再到最终以报告、展示等形式汇报成果,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详实、生动的观察日记和总结报告,还需在团队协作中分工劳动,掌握植物养护技能。此外,还可引入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化身课文中的劳动者,通过模仿其言行举止,深入体会人物情感与劳动的艰辛。这些创新教学方法,将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劳动技能与语文素养的协同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3.3 整合教学资源,丰富融合载体
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多元立体的实践平台,为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提供坚实支撑。校内层面,学校可因地制宜打造校园农场,让学生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全过程,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与不易,并将劳动感悟转化为文字;设立手工工坊,开展剪纸、陶艺、木工等传统手工艺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用说明文记录制作过程,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语文表达能力。校外层面,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环境清洁、文化宣传,在服务他人中体会劳动的社会价值;走进企业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与劳动特点,拓宽视野。同时,教师充分借助网络资源,筛选收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优质图文、视频、纪录片等,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或学习资料,充实课堂内容。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劳动主题作品,如制作手抄报、撰写劳动故事、录制劳动技能展示短视频等,通过班级展示、校园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融合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与热爱。
结语
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设计、创新方法、整合资源、完善评价等举措,定能实现两者的协同育人效能。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融合新路径,让劳动精神浸润语文课堂,培育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实践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 [J]. 孔佳佳 . 安徽教育科研 ,2024(09)
[2]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J]. 陈碧芬 . 天津教育 ,2023(36)
[3] 开展角色体验落实育人目标[J]. 胡桂华. 安徽教育科研,20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