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起梅

青海省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813500

引言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对小学生价值观塑造、实践能力提升意义重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将二者有效融合,能让学生在道德认知中深化劳动理解,在劳动实践中强化道德体验。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深远意义与迫切必要性。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懂得尊重劳动成果、珍惜劳动付出,进而培育勤勉、务实、负责的优良品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培养良好法治素养的重任,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可丰富课程内涵,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生活气息与实践温度。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的道德规范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道德准则与法律要求的理解与认同。劳动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这种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为其未来融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时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目标融合的精准把控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而劳动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领悟劳动价值。二者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在融合过程中,精准把控二者目标的平衡与协同成为一大挑战。若过于侧重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劳动教育易流于形式,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劳动内涵;若过度强调劳动技能训练,又可能偏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无法有效实现品德塑造与价值观引导。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使道德与法治目标与劳动教育目标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中,精准把握这一融合点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与教育智慧,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最佳路径。

2.2 教学资源整合的复杂困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虽蕴含一定劳动教育元素,但相对零散,难以满足系统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劳动教育则涉及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多个领域,需要大量的实践场地、工具材料以及专业指导。整合这些资源面临诸多困难,学校可能因场地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空间;教学设备与工具的不足,也会限制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与深度。寻找既懂道德与法治教学又具备劳动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较为困难,师资力量的薄弱影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家庭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也存在障碍,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的对接与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教学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合力。

2.3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障碍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但当前,这一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面临诸多构建障碍。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通常侧重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而劳动教育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劳动习惯养成与劳动成果产出。将二者融合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设计全面、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实际操作中,劳动成果的量化评价存在难度,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合作精神等质性评价也缺乏统一标准。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会评价的多元参与。评价方式较为传统,多采用书面测试与教师观察,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与成长变化。构建一套适应融合教学需求的评价体系,成为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3.1 深挖教材资源,搭建融合桥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天然的纽带。教师需以敏锐的教育眼光,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精准定位其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点与情感点。从简单的个人生活自理,如整理书包、穿衣洗漱,到参与家庭劳动,如扫地洗碗、协助做饭,再到关注社会劳动,如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与价值,教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教师可围绕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讲解个人生活自理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小竞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我负责的体现,也是尊重劳动成果的表现。通过深挖教材资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深化道德认知。

3.2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融合体验

实践是连接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机会。校内可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如小菜园、小花园,让学生参与种植、养护等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劳动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能培养耐心、责任心与团队协作精神。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在学习关爱他人相关内容后,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劳动,为老人和儿童送去温暖与帮助。在服务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物质财富,更在于传递爱心与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3.3 协同家校社力量,构建融合网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能力。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传授劳动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劳动教育基地、企业、社区等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与生产方式;邀请劳动模范、工匠大师进校园,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与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造力。

结束语

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探寻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这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更让学生在道德滋养下热爱劳动,于劳动实践中深化道德认知。未来,将持续优化融合模式,让劳动教育与德育在课堂中绽放更绚烂光彩。

参考文献:

[1] 陆惠忠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J]. 现代教学 ,2025,(12):49-54.

[2] 刘元超 , 于楠 .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 [J]. 家长 ,2024,(22):97-99.

[3] 宫涛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J]. 天津教育 ,2024,(08):52-54.

[4] 薛霞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2023:471-473.

[5] 施结强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N]. 科学导报 ,2023-03-21(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