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二次系统中智能终端的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作者

李志龙

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0

引言:

电气二次系统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构成,其智能终端的运行状态对故障响应速度与调度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集成度与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故障的隐蔽属性与系统的复杂程度也随之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效且智能的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技术,不仅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自主感知与响应能力,更是推动电力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

一、电气二次系统智能终端的功能结构与故障特性分析

智能终端作为电气二次系统的核心设备,其结构与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监控与保护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提高整体运行可靠性,深入剖析其结构组成与故障特性十分必要。

1. 智能终端的功能组成

电气二次系统中的智能终端主要负责信息采集、控制执行、通信交互及故障处理等多项功能。设备通常整合测量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接口及保护算法,以支持对一次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响应。通过收集电流、电压、断路器状态等信息,智能终端能够实现本地决策和远程联动控制。同时,智能终端还具备事件顺序记录、故障录波与自检等扩展功能,显著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2. 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智能终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遭遇多种故障,主要有通信异常、信号采集误差、逻辑错误与硬件损坏等。通信异常常因网络延迟、接口故障或协议不兼容导致信息传输中断,进而影响系统协调;信号采集误差可能源于传感器老化、电磁干扰或连接松动,造成监测数据偏差;逻辑错误通常出现在程序算法判断不准确或误触发控制命令的情况中;而硬件故障,如电源模块损坏、存储芯片失效等,则直接导致设备瘫痪。

3. 故障特性的综合分析

智能终端的故障特性呈现高复杂性和动态演化性。一方面,故障多源性显著,不同部件间的耦合效应使得单点异常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增加诊断难度;另一方面,部分故障初期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而发展为系统风险。此外,终端运行环境复杂,如电磁干扰强、温湿度变化剧烈、网络结构复杂等,进一步加剧了故障发生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从系统层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结合运行数据、设备状态与历史记录,提取关键特征,识别潜在隐患,从而实现精准诊断与主动预警,为后续监测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二、智能终端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

提升电气二次系统智能终端运行的可靠程度与安全性能,需深入钻研故障诊断的核心技术,探索切实有效的落地途径,达成故障的迅速定位与精确评价。

1. 数据驱动的诊断方法

智能终端运行期间,设备会不断生成海量运行数据,涵盖电气参数、控制信号、通信状况及事件记载。对这类数据实施清洗、特征提炼和统计解析,能够揭示设备运行规律与异常表现。数据驱动方法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过往故障数据构建模型,像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深度神经网络等,拥有自学习、自适应特性,可精准辨识典型故障样式和潜在动向。相较于传统基于规则的诊断模式,数据驱动技术更能契合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特别是在应对多类型、非线性故障情形时展现出更高的识别效能与稳定性能,已然成为智能诊断的重要发展走向。

2. 信息融合与综合判断

单一数据来源往往受到精度、延迟、噪声等因素影响,容易导致诊断出现偏差,采用多源信息融合因此成为增强故障诊断可靠程度的有效手段。融合方式包含传感器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等,可将收集到的电流、电压、通信状况、设备开关量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统一建模处理,实现状态数据的相互补充与校验。通过融合历史运行数据、专家经验规则与逻辑推理模型,建立复合判断机制,有助于从多个视角交叉验证故障信息,增强诊断结果的准确程度与稳定性能。

3. 智能化诊断路径构建

要让智能终端故障诊断得到有效实施,需搭建完整的技术流程,包含数据获取、建模分析、算法部署与反馈优化四个部分。保障高质量数据采集是基础工作,需配备高精度采集装置和稳定的通信线路;选择适宜的算法模型开展训练,保障对常见故障拥有良好识别能力;在终端或边缘节点完成模型部署,加快响应速度并降低后台负荷;引入闭环反馈机制,将诊断结果与维护记录相关联,持续优化模型参数和判断规则,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演化效能。

三、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在线监测方法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估

为实时掌握智能终端运行状态并开展风险预警,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在线监测方法十分必要,同时要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1. 监测系统的架构设计

多源信息融合在线监测系统以“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反馈”四层架构为核心框架,包含前端采集设备、数据通信线路、边缘 / 云计算平台及可视化界面。前端通过安装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对电压、电流、温度、湿度、设备动作、通信状况等关键参数的同步收集;中间层借助工业以太网或 5G 网络保障数据的高效传送;后端平台整合智能算法,完成数据的预处理、特征辨识、状态判断及趋势解析;通过人机界面将监测结果以图表、告警等形式实时呈现。

2. 融合策略与实现机制

多源信息融合的重点在于有效处理不同来源、不同维度、不同精度的数据。常用方式包括基于特征的融合、基于模型的融合和基于决策的融合。在特征层,系统通过统一时间戳、数据归一化与去噪处理,构建多维度运行状态向量;在模型层,采用融合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混合模型,实现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相互补充;在决策层,引入贝叶斯推理、模糊逻辑等手段,对多通道结果实施加权评估和动态调整。

3. 效果评估与应用成效

在典型变电站与配电终端的实际运用中,融合监测系统呈现出优良的性能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该系统在故障识别准确程度、响应速度及误报概率方面均超越传统独立检测方案。故障预警准确程度提升到 95% 以上,平均响应时间缩减至秒级,设备运维效能提升接近 30% 。系统能够实现运行趋势预测与隐患预先判断,辅助制定主动维护方案,减少非计划停运事件发生。用户反馈表明,该系统在长期运行中性能稳定,具备良好的可拓展能力与适应性能,已成为智能运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电力系统向着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结语:

针对电气二次系统智能终端的功能构造、故障特质、诊断技术及在线监测方式开展系统探究后可以发现,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算法的结合为提高故障诊断效率和监测精准度提供了全新思路。依托数据驱动与融合策略搭建的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良好成效,有力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水平与可维护水平。未来需进一步推进技术整合与应用优化工作,推动智能终端在电力系统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应用与智能化演进。

参考文献:

[1] 曹慧 , 凌志勇 , 谷湘文 , 胡宗耀 . 某 110kV 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设备集成优化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8,32(01):55-59.

[2] 谢俊波 , 彭文架 .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及其应用探讨 [J]. 大众用电 ,2020,35(01):28-29.

[3] 黄礼泉 . 基于现代控制技术的智能变电站电气二次系统设计与实现[J].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 ,2024(08):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