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教材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设计与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杨洋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2374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物理教材在内容结构、知识呈现和素养目标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将物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探究方法与科学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这一变化对物理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习题设计与解题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必须跳出“题型对应知识点”的传统逻辑,转向“习题引导思维发展、能力生成”的新模式。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实际应用背景的整合,这对习题的逻辑性、情境性与探究性均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在新教材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设计物理习题,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为课堂教学与学业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新教材背景下物理习题设计的价值导向

新教材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尤其注重科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物理习题的功能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点的巩固与复现,而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分析能力和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当前部分教材配套的习题,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性、机械性和封闭性,难以契合新教材中倡导的情境化、综合化学习目标。因此,习题设计的价值导向应从单一的知识点检测转向素养导向的能力培育,强调思维路径的生成过程和多种解题方法的融合应用,使学生在多样化情境中锻炼逻辑分析与策略迁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习题设计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网络。新教材中强化了物理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科学本质,在习题呈现中需体现这种变化,通过情境设问、数据处理、实验探究等多维度的题型设置,实现从“做题”到“解题”的教学理念转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思考,使其在习题训练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探究意识。

二、习题设计中的层级性与探究性要求

有效的物理习题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梯度安排,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能力层次上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习题不应仅聚焦于最终结果的计算,更应关注学生对问题理解、模型建构、物理图景构想等中间环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题目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基础—提升—拓展”的递进性,既有助于构建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先设计一个常规斜面小车加速运动的计算题,继而加入摩擦力或变加速度的设定,最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非理想运动现象,实现由知识到应用的跨越。

此外,探究性习题在新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这类题型强调开放性与多解性,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分析过程并得出合理结论。例如,可以设计“跳伞运动员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时加速度如何变化”的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牛顿定律、阻力模型及运动规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表达。通过探究性习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结合教材内容优化习题设计路径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为例,该部分内容强调矢量分析与几何方法的结合,是学生物理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传统习题多集中于力的合成公式应用与图解训练,学生容易陷入机械运算而忽略对力本质的理解。新教材在该节内容中融入了现实问题情境,如“电线杆拉线的合力方向”、“滑雪者斜坡受力分析”等,为习题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提示教师应在习题选材上注重问题的真实性与多角度分析。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材情境进行习题创新设计,例如:“一个救援人员沿斜拉绳匀速爬升,其受力是否满足合成条件?若拉绳角度改变,合力方向有何变化?”该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图解能力与力的分解技巧,更引导其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力的合成规律对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意义。这种“知识—情境—探究”融合的题型,有助于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锤炼思维品质,并逐步形成物理学科视角,也为其后续学习如平衡条件、受力分析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此类贴近生活的习题设计,学生不仅提升了解题能力,更在实践中增强了物理建模与理性思维能力。

四、解题能力培养的关键路径与策略

解题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依赖题量堆积,而应注重解题思维过程的引导与方法策略的系统训练。学生在解题中往往面临“看似会做却容易出错”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对问题情境的深度理解与建模能力的系统训练。因此,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应明确突出“审题—建模—解法—反思”的解题流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处理“竖直上抛”相关习题时,应帮助学生梳理关键物理量的变化过程,通过图像表达、变量列式等方式引导其建立完整的物理模型,避免盲目代入公式,而是从根本物理意义出发去推导与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重视错题反思与方法归纳,通过“同题异解”“错因分析”“规律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建立题型分类意识,掌握不同物理情境下的解题策略。这种从问题出发、回归方法的教学理念,符合新教材所倡导的“能力导向型教学”目标,也为学生在高考乃至未来的学术学习中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适时引入学生自主讲题、自我建模的训练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实现从“会做题”向“会解题”的转变。

结论

新教材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设计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手段,更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媒介。科学合理的习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生成与思维拓展。本文基于教材内容、素养导向和教学实践,指出习题设计应注重内容层次性、情境真实性与过程探究性,并以典型章节为例探讨了具体策略。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思维生成与能力差异,通过精细化习题安排与系统化解题指导,推动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整体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向“育能力”的转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切实有效的教学动能。

参考文献:

[1] 雷庆 , 张春国 , 龚小梅 .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J]. 物理教学探讨 , 2024,42(09):83-86 .

[2] 潘蓉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 [J].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4,(06):79-81.

[3] 阎昊岚 .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情境化习题的分析及使用现状研究 [D]. 河南师范大学 ,2023.DOI:10.27118/d.cnki.ghesu.2023.0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