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王芳

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随着教育 " 双减 " 政策的推行,初中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需要摒弃传统的 " 题海战术 " 模式,避免让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的练习循环。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创新作业形式,采用多样化的任务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分层作业内容,既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又适度拓展延伸,切实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双减”政策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在 2021 年推出 " 双减 " 新规,旨在缓解中小学生面临的课业压力与课外培训负担,通过 " 作业减量 " 与 " 补习缩减 " 双管齐下的方式实现教育优化。这项改革举措体现了我国教育体系正朝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转型。新规特别强调,学生课余时间应当由个人自主支配,确保获得充分休息、娱乐及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为此,教育机构需科学规划作业内容与数量,各类校外辅导机构也必须严格执行政策要求,杜绝超负荷补课现象。该政策倡导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为学生营造更为自由、融洽的学习氛围[1]。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容模式化

在常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往往过度依赖教材、习题集及标准化测试题目作为作业素材,这种单一化的作业设计模式使得学习任务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书面作答特征。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引发其对作业任务的排斥心理与负面情绪。作业形式的单调性已然成为制约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瓶颈,传统作业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固化特征显著,缺乏必要的变通空间,学生仅能通过重复练习来强化基础知识,而无法有效实现认知边界的突破与知识体系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作业体系中具有实践探索性质的创新性任务明显不足,学生难以通过常规作业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这种状况显然与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教育导向背道而驰。此外,由于现有作业设计未能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平台,导致普遍存在 " 解题能力强 " 但 " 实际应用弱 " 的典型矛盾,这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2]。

(二)客观性过强

在 " 分数至上 " 观念的支配下,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过分强调标准化,相较于提升作业实效性,教育者更倾向于依赖 " 机械训练 " 的方式。这种倾向导致作业设计片面追求数量规模,而严重忽略了内容质量。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在完成过程中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达标,却牺牲了作业应有的训练价值,抄袭行为频发,实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过度标准化的作业模式还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在面对创新题型时显得力不从心。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数学测评体系正在发生显著变革,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设计更注重灵活性和原创性,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传统的机械训练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型选拔考试的要求。

三、”双减”政策框架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方案

(一)设计难度适中的基础练习,夯实知识根基

基础性练习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共性学习任务。教育减负政策特别强调教师需要编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训练内容,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参照政策规定和课程标准,设置难度合理的基础练习项目,帮助学生通过作业实践强化数学知识储备。同时,教师需要精选作业题型,避免布置重复机械的练习内容,确保作业量和难度符合减负政策标准,使学生在合理时间内有效复习课堂知识,打牢数学基础 [3]。

(二)创设开放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作业参与热情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从多元维度构思作业方案,深刻认识到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培养价值。通过精心策划非限定性作业任务,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其在课外时间也能持续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本文探讨的开放性作业特指教师仅需确定作业主题内容,具体呈现方式则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既能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能达成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预期效果,切实贯彻减轻负担、提升效率、保证质量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满足不同需求

教师需全面评估作业设计,依据学生真实掌握程度,精心编排具备适度难度的作业内容,以此完善数学作业体系,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创造更多元的学习途径,适应其差异化的数学学习要求。这类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核心能力。在当前教育减负政策实施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参考学生基础作业和实践作业的表现,在常规作业框架中适当加入挑战性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为优秀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推动其学业水平的持续进步。

(四)创新趣味元素,提升学习动力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具备鲜明的个性观点,且对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教育工作者可以巧妙运用这一心理特征来设计课后任务,通过增强练习活动的趣味性,结合教学主题开发形式多样的作业内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教学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作业过程,深入思考相关课题,在持续探究中深化学习体会,逐步领略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进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后续学习。面对中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应避免机械重复的抄写要求,转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通过优化作业架构、充实作业内涵等途径达成 " 减轻负担提升效果" 的教学目标。

结语:总体而言,在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改进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基于对学生数学认知规律和核心素养培养需求的深入理解,精心构建功能多元、形式多样的作业体系。这种创新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发挥作业对于提升学习效能、发展数学素养和促进能力进阶的积极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缓解课业压力,收获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传统单一的学习模式,实现以自我提升为目标的数学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常馨元,张丹. 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差异化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2(15):77-79.

[2] 李洁琼 . 谈初中数学作业讲评课中的三大抓手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0):87-88.

[3] 岳立志 . 初中数学多元化作业优化布置措施探讨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