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詹艳敏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实验学校 464400
引言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传说、古迹等文化要素,如果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开发和运用,将它们与初中语文的日常教育结合起来,既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接受,这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从本土文化资源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出发,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当前阶段,新一轮的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更多的关注,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与教改的需要相匹配,将传统的地方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地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的知识储量持续增长,同时培养其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将当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这与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老师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健康地发展,让他们一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传统地方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怀,在感受到种种文化的吸引力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最重要的是,地方文化中还包含对道德文化的阐述,这就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从教科书中发掘素材
教科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资源,在课堂上,教师都是通过教科书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仔细涉览初中语文教科书,就会知道,里面蕴藏着许多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果老师们能将它们发掘和运用起来,那么它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因此,在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老师还应该从教材入手,对隐藏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开发,并将其运用到课堂之中,为实施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例如,《屈原 ( 节选 )》来说,屈原被楚国的统治者所害,被囚禁在东皇太一的庙宇中,发出歌颂风需电、怒斥神祗的独白。我们都知道,屈原和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 龙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向同学们了解当地的端午节习俗和活动形式,从而使教学气氛活跃起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当地民风、民俗等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对当地民众的个性和精神有了一些了解。而且,课堂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加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在后续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案
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改革教学方法,是打开学生认知大门的关键。河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郁的省份,如“少林武术”、河南戏曲、开封“绣花”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对河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小组合作教学;以团体合作方式为基础提供给同学们的平台,可用于沟通合作且能促进共同探究当地传统文化,就像开展河南民间文化教学时,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民间美术展开研究。例如存在着有的研究豫剧、有的研究开封汴绣、还有的研究少林武术等等情况。以河南戏曲研究组为例,有着学生们在组长领导下进行分工协作的情形,其中一部分是开展搜集豫剧相关信息之事,像唱腔特点、经典剧目、名家演员等方面信息,一部分是实施对本地豫剧演员或业余爱好者进行访谈之举,以此掌握他们对于豫剧的认识与感悟,还有人进行学习豫剧基础唱腔与动作并在分组中予以演示与交流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有着他们相互学习、互相启发的状况,不仅实现了对豫剧这种地方传统文化更多认识的结果,同时也达成了锻炼他们团队协作精神和交际技能的成效。
项目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可安排如《河南传统建筑的研究》这类具难度与综合性的项目,拿到课题后需做好详细研究方案并组织考察团,前往开封参观龙亭、洛阳参观白马寺,考察期间认真对古建筑外观、构造、装修等细致观察记载且拍摄照片录像,返回校园后通过查询相关历史文件清晰认识其建设背景、历史变化和文化内涵,同时走访当地古建筑专家、学者、工匠倾听意见建议,最终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形成精致研究报告,于教室里演示交流,以使同学们对河南传统建筑风格、技艺、文化内涵有更深刻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研讨、实践、创新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项目式学习法等创新教学方法,可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地方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之际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民俗文化渗透必不可少,需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其内容并拓展课外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充分体现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导向。
参考文献:
[1] 余代宏. 积极融入, 形成合力——国学教育融入初中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5-07-14
[2] 袁新志 . 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7(5)
[3] 马霞 . 新课标视域下齐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J]. 生活教育 , 2024(15).
[4] 王占忠 . 以语文为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2018(7):2.
备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5 年度一般课题成果,课题名称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县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为:2025YB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