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初中语文“文以载道”育人功能的深化研究
王凤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300110
前言:如今教育朝着多元方向大步迈进,初中语文教育责任更重,担负着更为丰富的使命。“文以载道”是语文教育里一个重要的理念,强调用文学这个载体,把道德和价值观传递出去。不过,单凭学校与教师的努力,想要深化育人功能,是非常困难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起点,家庭里的教育氛围还有价值导向,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社会则是一个宽广的教育场域,蕴藏着许多文化资源,还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从家校社协同的角度去看,整合这三方的教育资源,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就能给初中语文“文以载道”育人功能的深化提供坚实的支撑,有效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构建家校社三方沟通桥梁,精准把握育人需求
要想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十分关键。要是沟通得当,学校、家庭和社会就能及时知道学生在不同环境里的表现和需求,这样就能精准把握育人方向,让“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更有针对性。从前沿教育理论来讲,生态系统理论表明个体发展会受到好多层环境系统交互的影响,家校社就是这些重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打通沟通渠道,就能打破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壁垒,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就《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线上沟通平台,跟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面对困难的时候,情绪表现如何,是怎么应对的,还有家庭里亲情交流的氛围如何。同时,跟社区工作人员交流,看看社区里有没有那种因为疾病或者挫折,导致家庭关系变得紧张的案例,还有社区在亲情教育方面都开展过哪些活动。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深入理解史铁生对母亲那种复杂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亲情的力量和坚韧。课后,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对文本情感感悟得深不深,讨论的时候有哪些观点,都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这些反馈,在家里跟孩子深入交流,说说自己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家人是如何支持自己的,这样就能强化孩子对亲情的理解,让学生在家庭实践里,对课文里承载的“感恩亲情、勇敢面对生活”这个“道”领悟得更深 [1]。
二、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丰富“文以载道”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文以载道”教学若想更有成效,丰富教学内容是关键一环。家校社各自蕴藏着数不清的丰富教育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能给教学提供广阔的素材,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元智能理论来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家校社不同的教育资源刚好能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就《社戏》一课的教学来说,教师要先好好梳理课文里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乡村生活还有纯真友情这些“文以载道”的要点。之后,联系家长,看看有没有民间艺人或者熟悉传统习俗的长辈,邀请他们到课堂上来,让他们现场展示并讲解跟课文里社戏相关的道具制作工艺,比如制作社戏中的面具,学生就能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寓意,真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同时,跟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去参观社区里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或者老街,实地看看传统建筑、民俗器物等。社区的文化志愿者充当讲解员,给学生讲述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故事,这样学生对课文里的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理解就会更深。等回到学校,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学到的、家长分享的还有社区参观的体验,进行写作练习,比如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感悟,或者描述自己心里的乡村生活,把学到的知识用文字表达出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
三、创新家校社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探寻“文道”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从家校社协同的视角看,创新教学模式很有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积极地探寻语文课文里的“文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觉得,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家校社合作能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情境和资源,促进知识的建构。在《荷叶·母亲》的教学里,教师就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教师先确定项目主题为“探寻母爱的多元表达”,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研究方向,比如文学作品中母爱的描写、家庭中母爱的体现、社区中母爱的故事等等。在家庭环节,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家族里关于母爱的故事,整理家庭相册里和母亲有关的照片,再配上文字说明,这样就能感受到家庭里母爱的细腻和温暖。社区方面,要提供资源支持,比如组织学生采访社区里的老年母亲,了解她们在不同时代对母爱的理解和践行方式,把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下来。等回到学校,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制作手抄报展示文学作品里母爱的经典片段;有的小组用视频呈现家庭里母爱的温馨瞬间;还有的小组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社区采访里听到的感人故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素材,总结母爱的共性和个性,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里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感激,还有母爱里蕴含的坚韧、无私等美好品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领悟“文道”。
四、强化家校社德育引导,深化“文以载道”的情感认同
语文里“文以载道”,不单单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塑造。家校社要形成德育合力,强化对学生的德育引导,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同课文所承载的“道”。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在人的认知和行为里作用很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内化道德价值观。比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仔细分析文中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复杂又深沉的情感。布置德育实践作业也很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件力所能及的事,然后观察父母的反应,把感受记录下来。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要给出积极的反馈和情感回应,跟孩子聊聊自己为父母做事情时的经历和心情,这样能强化孩子的情感体验。社区可以组织“感恩父母”主题活动,比如举办亲子感恩信撰写与朗读会,引导孩子用真心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教师还能结合社区活动,在班级里开讨论分享会,让学生说说在家庭和社区活动里的收获,进一步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增强对“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的情感认同,让“文以载道”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总结:总体而言,家校社协同,从沟通桥梁搭建、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到德育引导强化,能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育人体系,有利于深化初中语文“文以载道”育人功能,进一步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萍 . 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初中语文班主任育人模式创新研究[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成果集 . 新泰市协庄学校 ;,2025:923-925.
[2] 罗海明 . 初中语文教学中家校共育的策略探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20):215-217.
姓名:王凤(出生年份—1980.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合肥,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语文和思政/ 心理的跨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