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伯芳

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故陵小学,重庆,554500

在信息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凭借其直观高效的优势,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其纳入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仍存在重视不足、方法单一等问题。学科融合理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整合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资源与方法,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形式,提升效果,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学科融合角度,探讨提升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目录、广告、说明书等)是一种区别于连续性文本的特殊形式,具有信息碎片化、结构非线性、表达直观化等特点。在信息时代,其阅读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关键语文素养。认知心理学视角下,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需运用独特策略:要求读者快速识别组织结构、把握信息逻辑,整合分散信息点,这种能力对学生信息时代的生活与学习至关重要。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即渗透了此类文本元素,如层级呈现的单元目录、特殊排版设计的古诗《山行》[1]。这些文本是帮助学生快速定位信息、培养逻辑思维与整合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载体。从教学价值角度看,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有多重意义,它能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阅读需求,提升其生活适应能力;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推动其认知发展;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其阅读经验,更能为学生后续的跨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尤为重要的是,非连续性文本通常直接来源于或服务于现实生活场景(如公益广告、社会调查数据、规章制度、历史地图等),这使其天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社会公德、爱国主义、诚信守法、环保意识、生命教育等)。有效利用这些文本,可以让学生在获取实用信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理解并内化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学科融合视角下的教学策略

(一)跨学科资源整合策略

跨学科资源整合乃是提高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成效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开展:(1)与数学学科深度交融: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表,例如柱状图、饼图等,属于优质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可引入民族学生比例的统计图,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取数并转化为文字描述,培养信息转换能力,深化课文理解。(2)与科学学科构建联动: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流程图、自然现象示意图等均是颇为不错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花的学校》时,教师可以展示植物生长周期图,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拟人化描写和科学图示进行对比分析。借助这种对比,学生可更加深入地领会文学表达与科学描述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以结合图示讨论植物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护花草树木,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保责任感。例如,讨论“如何保护植物?”(3)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在数字化时代,指导学生制作电子化的非连续性文本意义重大,例如在学习《不懂就要问》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将故事情节可视化,用不同颜色标注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这样的活动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深化其对文本结构的理解 [2]。制作过程中,强调信息获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如注明资料来源),讨论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如虚假广告的危害),培养学生诚信、负责的信息态度、批判性思维遵守网络道德。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对于提高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效性而言非常关键,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式:(1)模拟真实场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设计“校园导览图解读”、“课程表优化方案”等任务,举例来说,借助教材中的单元目录结构,如“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具体课文”,引导学生为班级图书角设计分类目录,在过程中理解层级关系与信息组织。在这个过程当中,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这样的理念融入进去,让学生讨论规则公平合理性,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公共责任感以及服务精神。(2)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文本:教师可挑选药品说明书、公交站牌、天气预报图等生活化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古诗三首》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对比古代“驿路示意图”与现代交通路线图,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文本形式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3]。在解读药品说明书之际,着重凸显遵医嘱以及不滥用药物的意义,同时开展生命教育以及健康生活引导;解读公交站牌以及交通规则图示时,强化遵守公共秩序以及文明出行的观念,分析公益广告和社区公告时,则直接关联诚信、环保、互助等社会公德进行讨论与实践。举例而言,让学生设计一份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班级环保倡议书”,明确提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纸等具体行动,以此培养公民责任感。

(三)可视化思维培养策略

可视化思维的培育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的一项关键目标,具体的策略包括:(1)层级结构分析法:以教材目录作为例子,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标题,引导学生借助树状图来剖析文本信息的层级,理解其中的从属关系,凭借这种办法可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信息架构概念。在分析社会性文本(如《中小学生守则》简化版、班级公约)的层级结构时,引导学生理解规则制定的逻辑(总则- 分则)及其背后的价值导向(如安全、诚信、尊重、责任),促进对规则的认同和内化。(2)多模态对比阅读法,把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放在一起对照开展教学,如将《山行》的诗句和古诗意境示意图进行对比阅读,以此体会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互补关系,这种阅读方式可培育学生的多元表征能力。可选取包含德育主题的文本开展对比,比如把描写诚实故事的短文同一则关于“诚信”的公益海报进行对比阅读,引领学生去感受不同文本形式对于同一美德即诚信的表达成效,加深对美德内涵的理解以及情感认同。(3)项目式学习应用:设计制作传统节日手册这类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去收集诗词、习俗图片、时间轴等多种文本,然后综合编排成册,这样的项目可全方位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制作“春节手册”时,收集春节习俗的还引导学生剖析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像团圆、敬老、祈福这些内涵,收集体现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图片与故事,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家庭伦理观念,制作“家乡名人手册”可融入爱家乡、学榜样的教育内容。

结语

学科融合视角为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元教学资源,采用结构化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以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与其他学科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总之,加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持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符奚平 . 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当代教研论丛 ,2025,11(5):46-49.

[2] 苏华清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J]. 家长 ,2024(29):104-106.

[3] 孙蕊. 小学高段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