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实践探索
唐伟民
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世纪中学 065001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找到有效的德育方式。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材中包含大量道德教育资源。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德育工作自然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一、字词教学中的文化浸润,语言训练与价值引导的协同
在语文教学中,字词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教师需要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基因,将语言训练与价值引导有机融合。以杜甫《春望》的教学为例,“国破山河在”的“破”字既描绘了长安城的残垣断壁,又隐含着诗人对战争破坏的痛惜;而“山河在”三字则传递出民族精神的不朽。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意象,既能训练语言分析能力,又能自然激发家国情怀。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举办“每日一词”活动,比如在选择“诚信”这类词汇时,可先让学生查阅《说文解字》中“诚,信也”的释义,理解其“言成其事”的本义。再结合现实场景,如让学生描写超市老板主动退还多收钱款的行为,用200 字短文具象化抽象概念。这种方式既完成了造句训练,又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内化了诚信的价值准则。价值引导需要避免说教化。教学《台阶》一文时,对责任一词的解读可聚焦父亲建新房的行为细节:青石板上的裂痕、磨破的草鞋。通过分析这些具象描写,学生能自发体会到责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的品质。这种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比直接灌输道德概念更具说服力。
二、文本分析中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考与道德判断的联动
教师可通过解读经典文言作品,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建立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比如《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喻君子,展现对高洁品格的追求;《陋室铭》里刘禹锡通过居所描写,传递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比两篇作品,分析作者在相似处境下作出不同人生选择的内在逻辑,理解价值判断的多样性。同时,将文本分析方法迁移到现实议题讨论,也能有效提升思维品质。其中,校园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是理想的实践素材,教师可组织结构化讨论活动。以网络谣言现象为例,可关联《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教学。这则故事中,丁氏挖井节省劳力被误传为挖出活人,形象说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规律。讨论时可分三步推进:先让学生列举近期典型案例,再对照寓言分析谣言产生的心理机制,最后探讨验证信息的具体方法。这种教学设计既巩固文言知识,又培养信息素养。实践表明,当学生习惯用文本分析方法审视现实时,会自然建立现象- 本质- 价值的思维路径。
三、文学创作里的品格塑造,审美体验与道德实践的转化
文学创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审美教育与道德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形成高尚情操。班主任可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创作活动,将文学审美体验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以改编《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诚信主题剧本创编”。学生需要保留原文讽刺虚荣的核心,但可以改变故事背景或人物设定。有小组将场景移植到现代校园,设计班干部竞选情节,通过隐形校服的谎言揭示诚信的重要性。在改编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符合人物性格的台词,并在表演中体现诚信与虚荣的冲突。这种创作不仅提升文学创作能力,更让学生直观理解诚信对个人与集体的价值。
“自然观察笔记”活动可结合《春》等写景散文展开。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校园内的玉兰树或梧桐树,定期记录其生长变化。学生需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芽苞萌发、叶片舒展的过程,并思考植物在四季轮回中展现的生命力。有学生在笔记中写道:梧桐叶从翠绿到金黄,即使飘落也化作养分,这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这种观察与写作的过程,将自然之美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在“最美家乡”征文比赛中可依托《土地的誓言》等乡土题材课文开展。教师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现文化印记,如老街的青石板路、奶奶做的端午粽、巷口的修补匠人。有学生以《巷口的糖画摊》为题,描写非遗手艺人坚守传统的故事,结尾写道:糖画不仅是零食,更是我们与祖辈共享的文化记忆。这种创作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四、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培育,传统认同与全球视野的融合
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传承需要构建认知、体验、反思的完整闭环。例如,在“传统节日探究”项目中,可选取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作为引子,要求学生实地走访社区长者记录本地端午习俗,比如采艾草、佩香囊等具体细节。学生需用照片、手绘地图等形式制作板报,重点呈现习俗背后的养生智慧与家族记忆。这种具象化的调研比单纯讲解更易建立情感联结。经典诵读比赛侧重实践转化,选取《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 20 条核心格言。比赛设置情景演绎环节,例如由学生用校园霸凌案例演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运用。评委根据格言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度评分,避免流于表面的朗诵表演。在“一带一路”手抄报活动中,需提供敦煌壁画、郑和航海图等具体素材库,指导学生聚焦造纸术、茶马古道等对世界文明的实际贡献。要求每份作品必须包含中外史料对照,例如对比中国瓷器与波斯陶艺的相互影响。这种实证性作业能破除文化宣传的空洞感。三个活动形成递进关系:从家乡习俗认知到普世价值理解,最终拓展至文明互鉴视野。评估标准强调过程性记录,如采访录音、史料检索笔记等原始材料占比 30% ,避免成果展示的形式主义。活动后组织学生撰写三百字反思笔记,重点记录文化认知的变化过程。
结语
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德育实践结合,需要班主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通过字词解析、文本讨论、文学创作、文化探究等具体方法,让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这种实践方式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能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陈婧. 初中语文教师写作素养研究[D]. 江苏: 南通大学,2024.
[2] 武晓梅 .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 [J]. 学周刊 ,2025,2(2):158-160.
[3] 李小龙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工作初探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