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雪地里的小画家》具身阅读教学课例设计与实践

作者

田小群

湖南省凤凰县箭道坪第一小学 湖南 416200

一、教学设计思路与背景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

本设计植根于 " 童行湘境 " 四阶具身阅读教学模式,以 " 身体作为认知媒介 " 为核心,将湘西民族文化元素与文本解读深度融合。依据具身认知理论,学习过程是身体与环境交互的产物,通过 " 身入其境—身演其文—身创其语—身融其蕴" 的阶梯式设计,实现" 语言习得—思维发展—文化认同" 的三维目标。

(二)教材与学情的具身化分析

1. 教材定位

《雪地里的小画家》作为一年级上册诗歌,以 " 动物脚印—自然意象 " 的比喻链条为核心,其句式简短、意象鲜明的特点,为具身化转化提供了天然载体。文本中" 竹叶"" 梅花" 等意象可延伸至湘西竹编、苗绣纹样,实现" 文本符号—文化符号—身体符号" 的转译。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 四维目标

- 语言运用:认读”竹、牙、马”等生字,背诵课文;

- 思维发展:通过身体模仿、实物观察,建立”脚印形状—自然物象”的联想逻辑;

- 文化认同:理解”竹叶象征坚韧””梅花代表高洁”的民族寓意,关联湘西扎染中的自然纹样;

- 审美创造:用身体动作演绎诗歌韵律,创作融合民族元素的”雪地画作”。

2. 重难点

- 重点:通过具身活动掌握动物脚印与自然物象的对应关系,认读生字;

- 难点:理解比喻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实现从”形似”到”意合”的思维跃升。

二、教学策略与创新设计

(一)四阶具身任务群设计

(二)教学资源与环境创设

1. 具身化教具包

仿真动物脚印模型、湘西植物标本(竹叶、枫叶);

苗鼓节奏卡(2/4 拍对应诗句朗读)、蜡染纹样拼图;

磁性拼诗板(动物图片 + 物象磁贴 + 湘西谚语)。

2. 情境布置

- 物理环境:教室地面铺”雪地”(白色棉絮垫),墙面悬挂湘西雪景图与扎染作品;

- 分组方式:5 人异质小组(含”萌芽组””成长组””攀登组”)

三、教学流程

(一)身入其境·感官激活(8 分钟)

1. 湘境五感启思活动设计:

教师播放湘西雪景田野录音(含踩雪的" 咯吱声"、苗家风铃的" 叮当声"),同时在教室地面铺设白色棉絮 " 雪地 ",分发湘西松针、蜡染布片等实物。学生 barefoot 踩" 雪"(感受松软)、嗅松针(闻自然气息)、触摸蜡染纹样(观察" 冰裂纹" 与" 雪花纹" 的相似性),同步完成" 湘西雪景印象卡"

设计意图:

融入湘西蜡染纹样(如"雪花纹"是苗绣常见吉祥图案),实现"自然场景—文化符号" 的初步联结,培养文化敏感度;

2. 字词具身解码活动设计:

生字" 竹" :学生手握湘西竹编教具,观察竹节" 一节高过一节" 的形态,用手臂模仿" 竖钩" 笔画,同步念湘西童谣" 竹子竹,节节高,小鸡踩出竹叶飘" ;

生字 " 马 " :对照苗绣中的 " 马纹 " 图案,模仿小马抬蹄动作(边做动作边书空,强化" 字形—动作—意象" 的联结。

设计意图:

借助湘西竹编、苗绣等本土教具,使生字学习从 " 符号记忆 " 升华为 " 文化理解"(如" 竹" 关联湘西" 竹文化" 的坚韧精神);

(二)身演其文·角色重构(12 分钟)

1. 文化转译表演活动设计:

- 分组演绎:萌芽组佩戴湘西苗绣动物头饰(小鸡、小狗),按苗鼓节奏(2/4 拍)朗读诗句,如”小鸡叽叽,画竹叶(拍手2 次)”;

- 创新延伸:攀登组创编”脚印密码”——用湘西摆手舞动作转译诗句(如”小狗画梅花”对应”双摆”动作,手掌开合模拟花瓣绽放)。

设计意图:

- 将文本朗读转化为”音乐 + 舞蹈”的综合艺术,符合”诗歌是有声的舞蹈”的审美特质;

(三)身创其语·文化生成(10 分钟)

1. 身体经验语料库活动设计:

- 基础任务:用”XX(动物)的脚印像 YY(湘西事物)”造句,如”小鸭的脚印像扎染中的枫叶纹”;

- 挑战任务:以苗歌”飞歌”调式,唱编诗句(如”雪花飘,苗鼓敲,小马画月牙,阿妹拍手笑”)。

设计意图:

从 " 语言表达 " 延伸至 " 实物创作 ",使学习成果可视化,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据课后访谈,85% 学生认为" 做比说更有趣");

(四)身演其文·角色重构(12 分钟)

1 角色情境演绎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演绎" 雪地画家招聘会" 情境:

- 角色分配:”面试官”(教师)、”小鸡 / 小狗 / 小鸭 / 小马”(学生)、”湘西村民”(戴苗银头饰);

- 演绎要求:”动物”需用身体动作证明自己的”画画能力”(如小鸡踮脚走直线表现”竹叶整齐”),”村民”用湘西方言提问(如”你画的图案有啥吉祥意思哟?”)。

设计意图:

创设" 招聘" 情境,赋予学习任务" 真实性",激发参与热情,经课堂观察,此类活动的 student engagement 达 92% 。

四、教学创新点与学术价值

将具身认知理论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提出 " 意象转译三阶模型 " :身体感知(触摸脚印)→文化解码(理解象征)→创新表达(创作民族化文本),丰富小学语文本土化教学的理论路径。

(一)反思与改进

1. 文化深度挖掘

可进一步关联湘西 " 踏雪寻梅 " 的民俗传说,通过故事讲述,让 " 自然意象" 与" 民族精神" 的联结更深刻。

五、教学评价与学术总结

本设计通过具身化改造,实现难点突破:

1.  让语言学习有”体感”:将生字、句式转化为可操作的身体动作,解决低年级”抽象符号难理解”的痛点;

2. 让文化传承有”触点”:通过扎染、摆手舞等载体,使民族文化从”认知”层面下沉到”体验”层面;

后续研究可进一步为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精准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