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王莹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思政教育方式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人才培养要求。实践育人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有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探讨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以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是紧密关联着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体成长的系统性工程,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通过系统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高校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学术研究成果,将思政理论融入专业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机构、红色教育基地、企业等合作,引入社会实践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第二,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育场景,有效优化了思政教育环境。传统课堂教育往往局限于单向灌输,而实践育人则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构建了开放、互动、沉浸式的教育环境。同时,实践育人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政平台搭建等途径,营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氛围,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第三,实践育人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方法局限,引入了体验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育手段。例如,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参与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育人理念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层面,未能充分理解其在“大思政”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一些教育管理者将实践育人简单等同于组织学生活动或完成教学任务,缺乏系统性规划和长远考量。同时,教师队伍中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未能将实践育人真正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导致实践育人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现有实践育人内容不完善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碎片化、表面化的问题。一方面,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形成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传统形式,缺乏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职业发展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同时,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化实践内容设计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方法落后
在实践育人方法上,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其一,实践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不高,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其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模式尚未普及。其三,实践成果的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其四,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变化,实践育人的方法创新明显滞后,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深刻认识到实践育人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简单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和成长阶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践方案。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将学生的获得感、成长度作为衡量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使思政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开发丰富的实践育人内容
开发丰富的实践育人内容是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关键,也是“大思政”格局下拓展育人维度的必然要求。实践育人内容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志愿服务或参观学习,而应构建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学生成长共振的多元化内容体系。一方面,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与社会热点,将实践内容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代主题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数字技术助农”实践,既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初心使命,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挖掘不同学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推动实践内容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如艺术类专业可组织“红色主题创作”实践,用艺术语言诠释革命精神。
(三)优化创新实践育人方法
传统的实践育人方法往往存在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探索多元化、互动式的实践育人方法。首先,可以积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获得直观感受和深刻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情景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内涵。其次,借助项目式学习法,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如理工科学生可以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文科学生可以开展社会公益项目,在服务社会中增强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最后,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实践育人平台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阵地。高校可以搭建线上实践学习平台,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实践课程和活动。
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动态发展与青年学生认知特征的持续演变,实践育人模式还需保持开放性与适应性,不断吸纳时代元素、整合多方资源,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探索更具生命力的育人路径。高校唯有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才能使实践育人真正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胡方圆 . 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 [J]. 大学 ,2024,(36):33-36.
[2] 贾肖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教育“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41(04):106-108.
基金项目:2024 年院级科研课题:“以马当先”——坚定做党的理论传播者”(课题批准号:XJNZYDJ202402)。